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常见病 > 流脑 > 正文

流行性乙脑传播途径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8-21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3、做好预防接种:目前国内使用地鼠肾组织培养灭活疫苗,反应轻微,效果良好,其保护率可达60-90%,接种疫苗后需经半个月至1个月方产生免疫效果;因此,接种工作宜在当地乙脑流行季节前一个月完成,接种对象以少年儿童及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的人群为重点。

  2、灭蚊防蚊,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已证明蚊类中许多种携带乙脑病毒,三带喙库蚊最为重要,不同地域主要媒介蚊的种类可能有不同,因此,在调查当地传播乙脑的主要蚊种的基础上,根据其生态学特点,广泛开展灭蚊工作。例如使用杀虫剂,稻田间歇排灌法灭蚊,放养食蚊鱼类,减少蚊虫孳生场所等综合治病措施。灭蚊的关键季节应该是夏秋季,亦应坚持常期进行。防蚊、驱蚊在预防乙脑中也很重要。
  1、针对传染源的预防措施:病人在出现乙脑的临床症状以前,病毒血症期已结束,隔离措施对预防的意义不大。国内外研究认为,猪是乙脑病毒的最重要的扩散宿主和乙脑的传染源,家畜、野生动物和禽类中许多种类亦可感染乙脑病毒,因此,应加强对家畜、家禽的管理,搞好圈栏的卫生和努力降低畜栏内外的蚊密度,减少畜禽感染,从而减少传染源的数量,有一定的预防意义。对猪、马等重点牲畜,进行疫苗接种,可收到控制乙脑的良好效果。
  预防乙脑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其中主要的措施是乙脑灭活疫苗预防接种和灭蚊防蚊。
  预防措施有哪些?
  蚊虫是乙脑病毒的传播媒介,已经证实多种蚊在体内繁殖乙脑病毒,包括库蚊属、伊蚊属、按蚊属中的许多种,其中最为主要是的三带喙库蚊对乙脑病毒的感染阈值低,感染高,有兼吸动物(主要是猪)和人血的习性,且该种蚊分布普遍。另外,国内从台湾蠛蠓和库蠓中分离到乙脑病毒。亦可为传播媒介。
  乙脑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是什么?脑的传染源是受感染的动物和人。动物:主要是猪,其次为家鼠、猴、马、牛、羊、兔、田鼠、仓鼠、鸡、鸭以及鸟类等。猪作为主要传染源的道理,是由于猪的乙脑感染率高,成幼猪均可感染,更新换代快、数量多,与人的关系密切,且多种蚊虫有兼吸猪和人血的习性,是乙脑病毒的最主要的扩散宿主和传染源。国内外许多学者和防疫人员,用猪的感染率预测乙脑发病主的指标,人受感染后,经1-5天,出现病毒血症,成为传染源。感染后多为隐性感染。乙脑的传染途径:乙脑属于血液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通过媒介昆虫叮咬处于病毒血症的动物,乙脑病毒在昆虫体内增殖,再叮咬人,通过口器把病毒传到人体而引起感染发病。
  乙脑有哪些流行特征:1、地区分布:乙脑流行地区广泛,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和中温带地区均有发病,在气候潮湿炎热蚊虫易孳生的东南亚地区尤为多发。国外主要流行于日本、朝鲜、越南、非律宾等国。国内除东北北部、青海、新疆、西藏等地未见报告外,其他各省、市均有乙脑发生或不同程度流行。其流行的程度与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平原发病高于山丘,郊区比市区高,农村又高于城市。2、季节分布:乙脑有严格的季节性。据全国统计,约905的病例发生在7、8、9三个月。我国华中地区乙脑流行高峰多在7、8月,而华南和华北地区的流行高峰较华中地区分别提前或推迟一个月。东北地区发病高峰在8、9月。乙脑的季节分布,主要与蚊虫的季节稍长有关。3、年龄分布:未流行地区各年龄人群普遍易感,而在流行地区由于隐性感染的结果,大多数成人获得了免疫力,故发病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尤以3-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但近年来,有些地区由于在少年儿童中普遍开展乙脑疫苗免疫,使发病年龄有增大趋势。4、流行形式:乙脑病例呈高度散发,在流行季节多轻型或隐性感染。
  症状:发烧:体温一两天内升到39-40度以上。体温升高,病情加重,热型不规则。婴幼儿高温时伴有抽风、惊厥。抽风:主要表现手脚和面部痉挛或全身性肌肉抽搐,癫痫样发作。意识障碍:有程度不同的嗜睡到深度昏迷,昏迷时间愈长,预后愈不佳,往往发生程度不同的后遗症。脑膜刺激症:头痛、呕吐及颈项强直,克氏和布氏症阳性,婴儿前囱门隆起。其他神经症状:眼球和肢体震颤,舞蹈症及深浅反射均有变化。重症患者由于脑干或脑水肿伴有脑疝,导致缺氧、呼吸节律不整、呼吸和循环衰竭。

  流行性乙脑传播途径?流行性乙脑传播途径你了解吗?流行性乙脑传播途径,下面为你解答。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国际上称为日本脑炎,主要发生夏秋季,由乙脑病毒经蚊子传播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或动物间传播。该病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而且部分人留有严重后遗症、终生致残,是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上一篇:流脑病毒特性
下一篇:流脑与流感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