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细菌性痢疾是小儿较常见的一种肠道传染病,由痢疾杆菌所致。临床上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排含粘液、脓血的稀便为其主要症状。中毒型痢疾是细菌性痢疾的危重临床类型,起病急,发展快,病情严重,常发生惊厥及休克,易引起死亡,必须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2天。
普通型(典型):起病急,发烧39℃以上,继之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开始时为稀便或水样便,以后大便次数增多,但便量逐渐减少,并且转变为粘液便或脓血便,一般每日10~20次,严重者可达20~30次,大便时里急后重感(大便时有下坠感、排便不尽感)明显,经过治疗,症状可望5~7天得到控制,整个病程约1~2周。
治疗与护理:治疗的重点在于积极控制感染,可以作用庆大霉素、氟哌酸、黄连素、头孢霉素等药物。患病期间,小儿应卧床休息,多喝水,吃易消化清淡半流质食物。病儿使用的物品注意消毒。
预防:对小儿要加强卫生教育,培养小儿“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烫,不吃不洁食物,特别是被苍蝇爬过的食物。对集体单位及托幼机构的炊事员、保育员应定期检查大便,做细菌培养。
症状体征
1、病史 注意起病缓急,有无发热、腹痛、呕吐、腹泻、里急后重。了解大便性状、量、次数及尿量。
2、体检 体温、血压、面色、皮肤弹性、腹部压痛部位。直肠指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