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术后1~2周忌用大量液体灌肠。
4.腹腔需放置引流时,以软质之烟卷为好,勿使用硬质胶管,以免压迫肠壁引起坏死、穿孔。
3.手术操作应轻柔、细致,避免损伤肠管。尤其当阑尾发炎较重,已被粘连包裹或形成脓肿时,组织充血、水肿而脆弱,分离时更应小心谨慎,切勿撕破肠壁或将肠壁误为脓腔壁而切开。
2.阑尾根部和盲肠壁炎症较重,残端缝扎不牢靠,可用脂肪垂覆盖,腹腔放置引流。或盲肠壁炎症较重,术后有坏死穿孔之危险时,最好将回盲部外置。即使形成瘘也不会污染腹腔,待炎症消退、瘘口闭合后再放回腹腔。
三、预防1.阑尾切除时,残端最好采用缝扎或双重结扎后荷包包埋。
1.3~6月以上经久不愈的粪瘘;2.瘘口远端肠管梗阻;3.回盲部并存之疾患(如结核、
肿瘤),非手术不能自愈者。
二、处理原则上以非手术疗法为主,首先扩大腹壁切口,使引流通畅,保护创口周围皮肤,联合应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加强全身支持疗法等。如
腹膜炎较重,可开腹探查,但如瘘孔处之肠壁炎症较重时,切忌早期手术修补,因此时肠壁炎症水肿较剧,组织腐脆,愈补愈烂,导致不良后果(见例2)。如遇此种情况,最好将回盲部外置或行末段回肠造瘘,待炎症消退后再放回腹腔关闭造瘘口。如有下列情况须于次手术。
7.术后过早灌肠,致盲肠内压过高,残端破裂(术后处理失误)。粪瘘常发生在阑尾切除术后3~8天,表现为切口感染及腹膜炎的征象。拆除缝线可从切口处流出恶臭并带有粪便之脓液,如腹腔放置引流,亦可见带粪汁之脓液流出。有的病例,引流口经久不愈,形成慢性瘘管,有的可见蛔虫自瘘口钻出。如有怀疑时,经瘘口造影,可见造影剂进入肠腔,诊断即可明确。
6.盲肠或回肠末段原有的病变(如结核、Crohn氏病、肿瘤、炎症、放线菌病等),阑尾切除术中未被发现,或虽已发现而未采取预防措施;术后病变继续发展穿破肠壁。
5.腹腔放置过硬的引流管,压迫肠壁引起坏死穿孔。
4.术中误伤肠管而未被发现或处理欠妥,或虽已缝合修补,但愈合不良,术后修补处破裂。
3.包埋之阑尾残端炎症继续发展形成脓肿,穿破肠壁。或术后并发盲肠壁脓肿或盲肠周围脓肿,脓肿穿破肠壁与脓腔贯通。
2.阑尾根部及盲肠壁炎症较重,组织水肿、脆弱,不仅不能作荷包缝合,连单纯结扎均不牢靠,术后残端或盲肠壁愈合不良,坏死穿孔。
一、原因阑尾切除术后形成粪瘘与下列因素有关;1.阑尾切除时,残端留置过短,仅作了单纯结扎而未作荷包包埋,术后结扎线脱落。
怎么进行阑尾切除术后护理?阑尾切除术后护理要注意什么事项?阑尾切除术后护理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