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应用非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剂氯胺酮,有效减轻了辣椒素诱发的机械性痛觉
过敏,且未观察到氯胺酮的局部和全身性副作用
[1],但其对热痛觉过敏的作用需进一步研究。近来研究证实末梢的NMDA受体与炎症伴随的热痛觉过敏有关,末梢的NMDA受体对调节正常皮肤的伤害性感受器反应起重要作用,且在外周伤害性感受器的增量调节和激活促成炎症伴随的热和机械性痛觉过敏也发挥作用
[2],因此阻断外周的NMDA受体可阻断外周伤害性感受的传入和继之发生的中枢增敏,使局部应用氯胺酮调节疼痛效应具有可行性。本实验通过皮下注射辣椒素诱发热痛觉过敏,研究局部应用氯胺酮对辣椒素热痛觉过敏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1. 药物与器材:辣椒素(Capsaicin,美国Walliam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吐温80(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批号20050422),辣椒素赋形剂由吐温80、95%乙醇、生理盐水按1∶1∶8的比例配制;氯胺酮(Ketamine,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KH060304);电子恒温不锈钢水浴锅(上海宝磊仪器有限公司)两台。手动电子秒表一只。 2. 动物分组:选择体重为200~250 g的健康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由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饲养室温控制在(22±1) ℃,室内保持12∶12-h光照/黑暗周期(早6∶30打开日光灯)。鼠用纱布包裹后用绷带固定,尾部自由下垂,末端6~8 cm浸入不同温度的水中,用秒表手动测量鼠尾从水中移出的潜伏期。鼠的正常体温为(39±1)℃,40 ℃时最大潜伏期设为20 s,45 ℃时设为15 s。至少在实验前一天,使大鼠习惯于纱布包裹,鼠尾浸入室温温度的水中,这种过程至少进行两次,如果鼠挣扎且鼠尾在室温水中保持时间少于10 s则弃用
[3]。 将符合实验要求的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辣椒素赋形剂组(A组)、辣椒素10 μg组(B组)、辣椒素10 μg+氯胺酮0.1 mg组(C组)、辣椒素10 μg +氯胺酮0.2 mg组(D组),每组10只。 3. 测量缩尾潜伏期:电子恒温不锈钢水浴锅两台,水温分别设在40 ℃和45 ℃两种恒温。鼠用纱布包裹好后,各组药物均加灭菌注射用水至0.1 ml,分别在鼠尾末端3~4 cm处皮下注射。C、D两组的氯胺酮混合在辣椒素溶液中。各组在注药后标准时间间隔5、15、30、45、60 min测量在40 ℃和45 ℃温水中的缩尾潜伏期。在每个时间点,测量两种温度下的缩尾潜伏期,彼此分开大约2 min
[4]。 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不同剂量氯胺酮对辣椒素诱发热痛觉过敏的影响时,不同剂量氯胺酮组间比较采用q检验(Newman-keuls test),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各组在40 ℃时的缩尾潜伏期测定值见表1。各组在45 ℃时的缩尾潜伏期测定值见表2。
表1 40 ℃时各组大鼠在注药后不同时间点的缩尾潜伏期(s,) 组别只数5 min15 min30 min45 min60 minA组102020202020B组107.20±2.32
b5.88±2.01
b10.58±2.35
b13.27±3.36
b17.27±2.47
aC组1012.29±6.259.21±2.48
c12.93±4.4215.35±4.1018.01±2.92D组1014.26±3.45
d9.84±4.34
d13.97±5.2116.74±3.8917.83±4.17 注:40 ℃时设最大潜伏期为20 s;与A组比较,
aP<0.05,
bP<0.01;与B组比较,
cP<0.05,
dP<0.01
表2 45℃时各组大鼠在注药后不同时间点的缩尾潜伏期(s,) 组别只数5 min15 min30 min45 min60 minA组1013.55±1.11 15151515B组104.60±1.52
a4.46±1.17
a6.75±2.58
a9.21±3.84
a11.49±3.22
aC组106.02±2.144.38±3.216.99±2.977.63±2.7910.99±4.81D组108.43±3.81
b4.74±1.877.21±3.328.60±1.6111.88±3.97 注:45 ℃时设最大潜伏期为15 s;与A组比较,
aP<0.01;与B组比较,
bP<0.05 三、讨论 辣椒素通过激活辣椒素受体TRPV1和刺激初级传入伤害性感受器释放神经肽(如SP和CGRP)诱发痛觉过敏
[5-7]。皮下注射辣椒素诱发痛觉过敏已广泛用于动物实验,来评价不同镇痛药的效应
[3-4]。TRPV1存在于中枢和外周神经,在初级传入伤害性感受器(如C纤维)尤为显著
[8-9]。TRPV1充当外周伤害性感受末梢对理化刺激的分子整合器,在炎性热痛觉过敏时起重要作用
[10]。 本实验选择10 μg辣椒素做标准刺激,是基于Scanlon等
[11]的研究,因为应用低剂量辣椒素较为合理,容易测出精细镇痛效应,特别是应用非阿片类镇痛药,能够使用低剂量镇痛药进行实验,将副作用降至最低程度。本研究中10 μg辣椒素诱发了显著的热痛觉过敏,表现在40 ℃和45 ℃温水中的缩尾潜伏期显著缩短,辣椒素热痛觉过敏的峰值时间大约在注药后第15 min。既往的研究证实这种痛觉过敏由鼠尾局部机制介导
[3],通过这种机制研究局部应用氯胺酮对辣椒素热痛觉过敏的作用。 Kim等
[12]发现在部分去神经的鼠尾,NMDA受体的激活对机械性和热痛觉过敏的诱发和维持非常重要。有研究证实氯胺酮能减轻炎症后的疼痛,氯胺酮的这种镇痛作用可以通过NMDA受体拮抗性质来解释
[13]。氯胺酮和辣椒素的作用峰值时间均在注药后15 min,因此本研究选择注药后15 min作为评估氯胺酮的抗伤害感受效应,通过测量在40 ℃时的缩尾潜伏期发现,氯胺酮在辣椒素的作用峰值时间显著抑制了辣椒素诱发的热痛觉过敏。40 ℃时氯胺酮抗伤害感受的有效剂量为0.1~0.2 mg,在45 ℃第15 min,对辣椒素诱发的热痛觉过敏无效,仅在第5 min,0.2 mg氯胺酮在热痛觉过敏初期产生了抗伤害感受效应,当前的研究与Butelman等
[4]用恒河猴实验得到的结果相似。由于大鼠的正常体温为(39±1)℃,40 ℃对鼠为非伤害性刺激,45 ℃为伤害性刺激和非伤害性刺激的阈值
[3],45 ℃时本研究结果可能与伤害性热刺激条件下有害刺激增强有关。 Pedersen等
[14]通过研究皮下注射氯胺酮对皮肤灼伤引起的急性炎性疼痛的作用,发现皮下注射氯胺酮后热痛阈提高,减轻了灼伤痛,氯胺酮有短暂的镇痛作用。本研究氯胺酮抗热痛觉过敏作用仅持续5~15 min,较为短暂,这与以上的研究相似。本实验氯胺酮产生抗伤害性感受作用的不同剂量组间未表现出剂量依赖性,可能与选择的氯胺酮剂量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局部应用氯胺酮的抗伤害感受作用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正常体温时,局部应用氯胺酮有明显的抗伤害感受作用;伤害性温度时,仅较大剂量氯胺酮具有轻微的抗伤害感受作用。本实验应用辣椒素为评价镇痛药的外周抗伤害感受作用提供了实用的疼痛模型。局部应用氯胺酮可作为一种有效的镇痛方式用于疼痛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