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每年的11月下旬到次年的3月下旬,是中风发病的高发时期。在医院的急诊室里,常常见到瘫痪昏迷的中风患者、焦急的家属和紧张抢救的医护人员组成一个个让人揪心的场面。中风即急性脑血管病,也称急性脑卒中,包括:脑梗塞、脑栓塞、短暂脑缺血发作、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中风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估计我国每年至少有200万新发的中风病人,每年大约150万人死于中风,居我国人口死因第二位,存活的病人中约3/4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我国中风发病率在地理分布上呈北高南低,这提示寒冷地区发病率高。在一年的四季中,深秋、寒冬、早春时期,中风的发病率也增高。北京市各大医院的神经内科在这个时期内病人爆满,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我国、欧洲、大洋洲及日本,低气温是中风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寒冷使人的血流速度减慢,血管处于一个相对收缩状态,这对那些有其它中风危险因素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温差的变化在上述季节中也特别突出,主要表现在昼夜温差、室内外温差、寒流袭击前后的温差。环境温度的急剧变化,使血管的舒缩功能和血液的流变学性能发生急剧的改变,健康人体对这种改变可以迅速产生保护性、适应性调节,而老年人这种调节机能明显减退。所以,在环境温度变化大的时期,无论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都容易发生。另外,在寒冷和环境温度易变的季节里,老年人容易患呼吸道感染和急性心血管疾病,特别是那些原本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冠心病、心律失常等疾病的老人,一旦发病易导致心、肺功能衰竭,这种情况不仅直接影响脑功能,也可以诱发中风。冬季的一些其它因素,如:大气污染和室内空气污染,体力活动减少,进食咸,摄入热量过多,体重增加,寒冷的天气影响老人到医院就诊等,这些也直接或间接地诱发中风。
寒冷季节患病的中风病人合并症多,康复慢。合并症主要是心肺疾病和感染性疾病,有些病人表现为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极高。由于寒冷,病人活动少,特别是户外活动少,卧床时间长,使康复的进度减慢,最终康复的程度降低。长时期的卧床,如果居住条件差,室温低,合并肢体静脉血栓的危险性就明显增加,肢体的静脉血栓常常是肺栓塞的来源,一旦发生治疗起来很困难,死亡率也较高。
寒冷季节如何预防中风?首先还是应该强调主要危险因素的控制,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疾病的正规治疗,戒烟,减少饮烈性酒,适量地多饮水、少吃盐,控制体重等。针对这个季节的气候特点应注意:室温在16-20摄氏度即可,不宜超过20摄氏度,另外室内还应保持一定的湿度,定时开窗通风。患者可根据身体状况尽可能坚持一定的户外活动,时间不宜太早或太晚,运动量不宜过大,出门也不要裹得太严实,这可以逐步地锻炼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尽量避免到一些喧闹、嘈杂、室温过高的公共场所去,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出现感染迹象及时就医。关于每年秋冬、冬春换季时节静脉输液预防中风之说并无科学根据,预防性用药不主张静脉输液。如果出现某些中风的先兆,可以由医生根据病人的情况,决定是否输液和用哪些药。
寒冷季节发病的中风患者更容易延误就诊。有些老人一到冬季就深居简出,特别是那些独居的老人,他们缺乏与别人交流的机会,出现中风早期症状也难以被识别或报告,因而延误了诊治。还有一些患者,已经出现明显的中风症状,但因气候恶劣,转运困难而拖延了时间,失去了早期救治的机会。所以,应该向公众和医护人员进行“中风是急症,中风的诊治需要分秒必争”的宣传,让所有的中风患者通过急诊转运网络及时到医院就诊。这样做,第一,可以尽快地区分中风的类型,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第二,某些中风患者病情危重,合并症多,应及时给予重症监护,这样可以降低中风死亡率;第三,对脑梗塞病人进行超早期(最好在起病6小时内)溶栓,就可减少病人致残率。
预防中风
王有国 主任医师
有人说,中风首次发作是火力侦察,一般症状较轻,恢复也快;然而再次复发,那才是疯狂进攻,会令你非死即残。这是人们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也确有理论根据。
有“中国居里夫人”之称的世界科学巨星、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就是因“再发中风”而陨落的。与她携手奋斗的袁家骝博士悲切地说,老伴走得实在突然,以至没留下任何遗言。实际上,一年以前病魔已经向她发出信号,那就是她“首次中风”。尽管第一次是轻度中风。症状很轻,后来恢复得也不错,以至于没让她放在心上。她依然埋头于科学研究,没有认真防备病魔的再次反扑。
临床观察表明,即使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尚不算中风,只是中风先兆),一般在2-3年内,还会有约半数人再次发作或演变为中风。所以,无论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一次发作后,都要特别警惕再发。而且,一般的规律是,一次比一次重,间隔越来越短。轻微中风后再发,可能会留下严重后遗症,第三次发作的病死率在50%以上。那么,有过一次发作后,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呢?
认真查明病理
有过中风发作后,完全可用“CT”、磁共振等现代技术查明,究竟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抑或是混合性中风,为其防治原则各有不同。然后在医生指导下,制订一套系统预防再次发作的方案,严格执行。
生活规律注意休息
对一位高血压病人来说,有规律的生活,充分休息,比什么都重要。所谓规律,就是要调节你的起居活动适应你的生物钟。早晨醒来,不要急于起床,先在床上仰卧,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颈部,使肢体肌肉和血管平滑肌恢复适当张力,以适应起床时的体位变化,避免引起头晕。然后慢慢坐起,稍活动几次上肢,再下床活动,这样血压不会有大的波动。
温水洗漱
过热、过凉的水都会刺激皮肤感受器,引起周围血管的舒缩,进而影响血压;饮白开水一杯,冲洗胃肠、稀释血液、降低血液粘稠度,通畅血循环,降低血压。
适当晨练
高血压病人不宜做激烈运动,跑步、登山均不可取。可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散步、做柔软体操或打太极拳,但不可过力。
耐心排便
切忌排便急躁,屏气用力,那样有诱发脑出血的危险。要坐便,这样可持久,蹲位易疲劳。如有习惯性便秘,要多吃蔬菜、香蕉和纤维素多的食物,也可用些缓泻药,克服排便困难。
中午小睡
即使睡不着,也应闭目养神或静坐,这样有利于降压;晚上按时就寝,上床前用温水洗脚,然后按摩双足及双下肢,促进血液循环。
转变性格调节情绪
高血压病人中80%以上是脾气暴躁的“A”型性格,这种人脾气发作时,收缩压可升至25.3千帕(190毫米汞柱)以上;而非A型性格的人只升至21.3千帕(160毫米汞柱)左右。脾气暴躁会使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增加2-5倍。
放松紧张情绪
精神紧张,压力过大,会使血压进一步升高而引发脑血管病的发生。人要学会休闲,会劳逸结合,性格开朗,善于自慰,达不到的欲望,不要苛求,助人为乐,多做善事,才能使自己精神处于轻松状态,血压才容易控制。
戒烟、忌酒、摈弃恶习
每天吸1-14支烟的人,死于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增加67%,若每天吸烟25支以上,死亡危险高3倍,但戒烟后,这种危险可逐渐减小到不吸烟水平。酒精饮入量每增加57克/日,高血压的发生危险会增加10.5%。酗酒和吸毒都是促成脑血管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必须设法戒除。
调节饮食控制体重
早餐消淡,一杯牛奶或豆浆,两个鸡蛋或两片面包、或半个馒头,清淡小菜即可;午饭不宜油腻,不可过饱;晚餐宜少,吃易消化性食物,应配些汤或粥,不要怕夜间多尿而不敢饮水或进粥食。进水量不足,可使夜间血液粘稠,促使血栓形成。人体动脉血管内的压力,就像自来水管道中的压力一样,所供应的范围越大,压力就要越高,才能保证将血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所以体重超标必然会促使血压升高,心脏肥大。资料表明,超过标准体重20%,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危险性增加l倍。控制体重的最好办法是进行适当体育运动和防止营养过剩。
限钠摄钾补充钙镁
近年大量调查分析表明,吃盐(氯化钠)过多,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国人应把食盐量降至每天9克以下,最好6克左右,这样,将会大大降低高血压的发生危险。日本已大规模推行两次低盐饮食运动,已降低到每人每天9克以下,因而其高血压发病率近年有明显下降。增加钾的摄入,可降低血压,预防中风。
高血压患者如能多吃富含钾的食品,如桃、橙、香蕉、菠菜、毛豆、甜薯、马铃薯等,一年后血压可基本稳定在正常水平。缺钙可促使小动脉痉挛,血压升高。美国新近一项研究表明,每天摄人1克以上的钙,可使25%以上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低。牛奶含钙丰富,每人每天应进400-500毫升为宜。镁与钙的作用相似,食物过精,容易缺镁,应多吃粗粮、坚果、海藻等富镁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