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说起脑中风,人们并不陌生,但许多人对什么人易发生中风、什么时候易发生中风、什么又是中风的前兆却不甚了了,更不要说最新的检测手段及治疗方法了。近日,记者专访了西南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迟路湘博士。迟主任在百忙之中介绍了近几年研究的一些进展,听后令人耳目一新。
天热:血液粘稠也易中风
迟主任说,在一般人心目中,中风似乎与寒冷的气候密不可分。但临床实践表明,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症的老年人,夏季也容易发生“热中风”。这是因为在炎热的夏季里,人体出汗较多,而老年人体内水分比年轻人要少,加上生理反应迟钝,所以在夏天最容易“脱水”。“脱水”会使血液粘稠,这对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症或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使输向大脑的血液受阻变缓,发生中风的几率自然增高。
专家介绍,大连第一疗养院曾对1000余名脑血栓患者的发病与气象变化的关系进行过调查,结果表明,脑血栓的形成、发病与四季气候关系很大,其中夏季发病率较高,占总发病人次的57%。学者研究发现,夏季易发生“热中风”,除了气温高的原因外,较低的气压也是诱发因素,当气压降到1000毫巴以下时,容易发生中风。
预警:防患于未然
迟主任说,中风发病前往往会出现一些预兆,对这些预兆,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去医院诊治,将脑中风消灭在发作前。这些预兆为:
1、一侧面部或上下肢突然感到麻木、软弱无力、嘴歪、流口水。这是由于大脑供血不足,使大脑支配躯干的神经通路受损。
2、突然出现说话困难,或听不懂别人的话。这是由于大脑皮层供血不足,影响了语言中枢。
3、突然感到眩晕,摇晃不稳。这是由于小脑供血不足,影响其平衡功能。上述预兆可以是暂时性的,过些时候就消失,也可能反复发作,或逐渐加重。
4、短暂的意识不清或嗜睡。
5、出现难以忍受的头痛。头痛由间断性变为持续性,或伴有恶心呕吐。这常是由于动脉内压力突然升高,使血管壁痛觉感受器受刺激所致。这可能是脑出血的讯号,应特别注意。
检测:临床上的“金标准”
迟主任强调,当出现中风预兆或怀疑患有此病时,要马上去医院。医生最先要做的事,是找出中风的真正原因,这样才能对症施治,使脑部损害减到最小程度。医生通常会安排患者作一连串的诊断试验。比如颈动脉超声、磁共振血管造影术等,这些检测技术都可为患者早期预防脑中风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运用于临床的脑血管造影术更是受到专家们的推崇,被誉为临床上的“金标准”。迟主任说,脑血管造影是将含碘的造影剂注人颈动脉,使相应的血管系统显影,用以诊断颅内脑实质或血管病变的一种方法,可以查明:是血管狭窄还是出现了脑血栓?“犯罪”血管的部位在哪里?其特点是直观,高度准确。
治疗:首推微创介入技术
迟主任说:最新的流行病学统计,在我国中风已经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头号杀手,尤其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供血不足等更为常见,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导致这些疾病的主要病因就是脑内和颈动脉狭窄。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表明,现有的内科药物治疗对血管狭窄的直接疗效有限,而且不能从根本上预防复发;而外科治疗又有创伤大、手术时要阻断血流、复发后不能重复施行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矛盾,近1~2年国际上一种高科技的新治疗方法陆续应用于临床,即采用神经介入技术对狭窄动脉进行血管内扩张和支架置入术治疗,这种新技术疗法成功率很高,不仅疗效确切而且具有创伤微小的重大优势。
荧屏下,一根纤细的金属导管,从病人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插入,没有手术中常见的出血,没有病人痛苦的表情。导管缓缓向上爬行,通过腹主动脉,“穿越”颈部动脉,进入脑部密如蛛网的血管丛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下,数字信号将清晰的“犯罪”血管部位立体图像送到医生眼前,医生在病变部位植入支架支撑起狭窄血管时,其颈动脉立刻充盈显影,显示供血良好,血液又顺畅地循环起来,病人的大脑组织重新恢复了生命力。已有过上百例脑介入手术经验的迟路湘博士,提起这种手术赞不绝口,他称这种手术创口小,基本无痛苦,恢复快,能立竿见影地将命悬一线的脑动脉狭窄及其它病变的患者从死亡线上夺回来,堪称医学奇迹。同时,他提醒说,近期有出血倾向、患有肾炎的患者不宜进行此项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