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传染
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发生在皮脂溢出部位的比较常见的慢性皮炎。病因迄今未全明了,可能与免疫、遗传、激素、神经和环境因素等有关。
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分布较多的地方,如头皮、面部、胸部及皱褶部。发生于头皮部位,开始为轻度潮红斑片,上覆灰白色糠状鳞屑,伴轻度
瘙痒,皮疹扩展,可见油腻性鳞屑性地图状斑片;严重者伴有渗出、厚痂、有臭味,可侵犯整个头部。头发可脱落、稀疏。面部损害多见于鼻翼、鼻唇沟和眉弓,有淡红色斑,覆以油腻性黄色鳞屑,常满面油光。胸部、肩胛部,初为小的红褐色毛囊
丘疹伴油腻性鳞屑,以后渐成为中央具有细鳞屑,边缘有暗红色丘疹及较大的油腻性的环状斑片。皱褶部多见于腋窝、乳房下、脐部和腹股沟等,为境界清楚的红斑、屑少,湿润,常伴为糜烂、渗出。多见于30岁至50岁,尤其是肥胖的中年人。本病慢性经过,易反复发作,常伴为
毛囊炎、睑缘炎,面部常与痤疮、酒渣鼻螨虫皮炎并发。
脂溢性皮炎的防治方面,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活中要注意调节饮食,多吃蔬菜,限制多脂、多糖饮食,忌食辛辣、酒等刺激性食物,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及局部搔抓,生活有规律,保持足够睡眠。第二,药物内服治疗。可用维生素 B6、 B2或复合维生素 B,烟酰胺等。瘙痒剧烈可用止痒镇静剂如抗组胺药,炎症明显或继发感染可用抗生素如四环素或红霉素。第三,外用疗法以去脂、杀菌、消炎、止痒为治疗原则,常用的药物有硫磺、雷锁辛、煤焦油、水杨酸、硫化硒、咪唑类等,可按不同部位不同发病情况选用不同剂型。建议您到正规医疗机构的皮肤科治疗。
脂溢性皮炎
本病系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青壮年,与体质有关。中医称之为“白屑风”。
[临床表现>
1.基本损害为黄红色斑片,伴油腻性鳞屑和结痂,有不同程度的痒感。
2.常分布于皮脂腺较多的部位,如头皮、面、背、腋窝、会阴等处,可泛发全身。
3,随部位不同,表现也不同。如在眉、鼻翼、外耳等处,重者常覆以黄色厚痂;皱襞多摩擦部位,常伴有糜烂、渗出;躯干部为不规则色素轻度减退,或浅黄红色圆形或椭圆形斑片,边界清楚,覆以檫秕样鳞屑。
[诊断>
1.根据本病临床表现特征,即可诊断。
2,需与银屑病(好发于肘、膝伸侧,常侵犯全身,疹色淡红,被覆银白色多层鳞屑,有点状出血现象)和
玫瑰糠疹(皮疹为横列椭圆形,长轴与皮纹一致,性质干燥,经过短促)等鉴别。
[治疗>
1.西医药治疗
(1)内服药治疗:维生素B2、B6或复合维生素B;瘙痒甚者可给予抗组胺药;病情严重者可短期使用皮质激素,如强的松30mg,每日分次刚艮。还可应用四环素或红霉素0.25g,每日4次。
(2)外用药治疗:硫黄制剂和皮质激素霜剂或软膏。头皮损害可用煤焦油制剂,如泽它洗剂;还可用2甲。酮康唑洗剂(采乐)。
2.中医药治疗
(1)内治法
①风热血燥:皮损以干性为主,基底微红,上覆粉末状鳞屑,舌红、苔薄,脉弦细。
治法:散风清热,养血润燥。
方药:
荆芥10克、
防风10克、
牛蒡子10克、生
石膏30克(先煎)、
侧柏叶15克、生地10克、
玄参10克、
麦冬10克、
当归10克、
天花粉10克、
甘草6克。
②肠胃湿热:皮损以湿性为主,多为红斑、糜烂、渗出、油腻性厚痂,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湿通腑。
方药:茵陈15克、栀于10克、生
大黄6克、
黄芩10克、
龙胆草15克、
厚朴10克、
陈皮10克、
茯苓15克、
白术10克、防风10克、车前草15克、生甘草6克。
(2)外治法:可选用“侧柏叶酊”或“颠倒散”洗剂外搽。
[预防与调养>
多食新藓蔬菜、水果,少食油腻食品及甜食,忌饮酒和辛辣刺激性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