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
脂肪肝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的经验积累后的,具有很好的疗效。
本方适用于
肝炎后脂肪肝、
糖尿病性脂肪肝、肥胖性脂肪肝等 ,还属气滞血瘀者。孕妇慎用。
(4)处方用药。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治之 :
党参 15克 ,
当归 12克 ,
川芎 10克 ,制首乌 15克 ,青、
陈皮各 9克 ,
延胡索 12克 ,五灵脂 12克 ,生
蒲黄 15克 ,
莪术 12克 ,
姜黄 9克 ,
海藻10克 ,没药 12克等。右胁下积块较硬者 :加
鳖甲 1 0克 ,
穿山甲 15克 ;纳食不馨者 :加焦
山楂、谷
麦芽、
神曲等。
肝功能不正常者 :加垂盆草、
五味子等。
(3)治疗原则。益气化痰 ,祛瘀散结为主。
(2)病因病机。痰湿阻滞 ,日久气滞血瘀 ,痰浊、瘀血、痹阻肝络、致右胁刺痛和胀痛。
4、痰瘀互结 ,气滞血瘀(1)临床表现。素有消渴病、慢性迁延性肝炎 ,胁下肝肿大、质中拒按 ,纳减乏力。舌质紫暗有瘀斑 ,苔薄白 ,脉细涩。
本方适用于肥胖性脂肪肝、肝炎后脂肪肝、糖尿病性脂肪肝等病。
肝郁气滞加 :
青皮、
郁金、
川楝子等 ;痰湿内阻加 :青
礞石、皂角刺等。
(4)处方用药。制首乌 15克 ,制
黄精 15克 ,
枸杞子 12克 ,仙灵牌 12克 ,知母 9克 ,
黄柏12克 ,
泽泻 15克 ,
茯苓 9克 ,
丹参 15克 ,姜黄 9克 ,
桑寄生 15克等。
(3)治疗原则。滋肾益肝 ,化痰祛瘀。
(2)病因病机。水不涵木 ,肝失流泄 ,血脂失于运化 ,积于血中则为瘀为淡 ,痰瘀痹于肝 ,则为脂肪肝。
3、痰瘀痹阻 ,肝肾亏虚(1)临床表现。形体稍胖 ,
头晕目眩 ,
耳鸣健忘 ,胁痛不舒、时有头痛、手足心热 ,口干咽燥 ,夜眠多梦。舌红少苔 ,脉细数。
本方适用于肝炎后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
(4)处方用药。“加味温胆汤”加减治之 :丹参 1 5克 ,陈皮 9克 ,茯苓 12克 ,制
半夏 9克 ,焦山楂 12克 ,蔻仁 10克 ,炒枳壳 6克 ,
苍术、
白术各 12克 ,
厚朴 12克 ,干姜 6克 ,淡吴萸 6克。气郁腹胀者加 :
枳实、大腹皮 ,枳壳 ;纳差者加 :神曲、麦芽等。
(3)治疗原则。疏肝健脾、祛湿化痰。
(2)病因病机。由于长期嗜食甘肥厚味之品 ,或情志失调 ,及某些疾病因素 ,使脾失健运 ,湿浊结聚成痰 ,肝失疏泄 ,以致痰湿阻于肝络而成本病。
2、痰湿内阻 ,肝郁脾虚(1)临床表现。右胁胀满 ,暖气恶心、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红 ,苔厚白腻。脉濡缓。
胁痛重者 ,加青、陈皮 ;气郁化火者 ,加丹皮、焦山栀 ;伤阴者 ,加制首乌、枸杞子。本方适用于肝炎后脂肪肝、肥胖型脂肪肝的治疗。
(4)处方用药。“消遥散”加减 :
柴胡 6克全当归、赤
白芍 (各 )、枳壳、广郁金、丹参、延胡索、山楂、茯苓各 15克 ,焦白术 20克 ,川楝子、
甘草各 10克。
(3)治疗原则。疏肝理气 ,化痰祛瘀。
(2)病因病机。由于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气滞血瘀、痰湿内停 ,造成脂肪肝的发生。
现根据近年辨证中医治疗脂肪肝的文献中 ,对比较集中较多的报道 ,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1、痰瘀阻络 ,肝郁气滞临床表现。胁肋胀痛、胸闷不舒、倦怠乏力、善叹息、恶心纳呆、并随情志变化而增减 ,肝脏肿大或不大 ,舌质暗红苔薄白腻 ,脉弦细。
中医治疗脂肪肝有其独特的优势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辩证求因、综合施治 ,能起到很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