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肛肠病 > 痔疮 > 正文

得了痔疮想食疗进补一下,中药也可以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5-15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传统中医的涂红枯痔、枯痔钉疗法

由于毒副作用反应大、病人痛苦较大、疗程较长,现在临床很少采用。内痔枯痔注射疗法即使在此基础上改进而已,故此硬化和枯痔疗法不是理想的疗法。

【针灸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清热利湿,化瘀止血。以足太阳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 承山 次髎 二白 长强
配穴 便秘者,加支沟、大肠俞;脾虚气陷者,加脾俞、百会。
操作 诸穴均针用泻法,脾虚气陷者宜用补法,可灸。
方义 承山、次髎均为膀胱经穴,足太阳经别自承山穴处上行入于肛中,故取之用泻法,既能调理膀胱气化以清湿热,又能疏导肛门局部气血,属“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督脉亦过肛门,长强穴属督脉,位近肛门,刺之可直达病所,清利湿热。二白为治疗痔疮的经验用穴。
2.其他治疗
三棱针法 在第7胸椎两侧至腰骶部范围内寻找痔点,其状为红色丘疹,一个或数个不等,出现的部位亦不一致。每次选一个痔点,用粗针挑刺,并挤出血珠或粘液,7天左右1次。

【防痔小窍门】

1.收缩肛门。每天有意识地做3-5次肛门收缩,可增强括约肌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2.按摩肛门。肛门按摩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预防痔的发生。
3.坐浴。便后用热水坐浴,既可以洗净肛门皮肤皱折内的污物,也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对保持肛门部的清洁和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

【痔疮的治疗】

痔疮的治疗首先要保持大便通畅,进食易消化、少含渣滓的食物。饮食应粗细搭配,少饮浓茶、咖啡、酒类及少进辛辣食物,以减少对肛管的刺激。便后要温水坐浴,局部应用痔疮栓或痔疮膏。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采取注射治疗、冷冻治疗及物理治疗。严重者可手术治疗,包括结扎法、胶圈套扎法、痔切除等。
不同痔不同治
糖尿病患者得痔疮后,应将痔的轻重与糖尿病的轻重结合考虑治疗。最好是等待病情稳定后再选择适宜的治痔疗法。
中风病人因病后肢体活动功能受限,久卧久坐易生痔疮。对于轻度瘫痪或半瘫痪在拐杖帮助下可下地活动者,采用早期预防和治疗的原则,如适当运动和根据病情采取手术或非手术疗法等;对于重度瘫痪完全卧床的患者,不论痔的症状的轻重,均以内服、外用药物保守治疗为宜,如凉血地黄汤煎服、麝香痔疮膏外敷。
小儿痔的发病率低,治疗宜采用中药外治等简便无痛苦的治疗方法。平时多注意调整饮食,让小儿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蜂蜜;便后或临睡前用温水清洗肛门部,以改善肛门血液循环。
老年人由于肛门部的神经、血管、肌肉、韧带等都已松弛无力,极易患痔疮。治疗时尤为棘手。最好是采用内服润肠化痔的中药,同时外用中药熏洗或涂上治痔的膏或栓等保守疗法。

经常做提肛运动,每次30个左右,一天做个3次对轻度痔疮和预防也很有效,坚持长时间的运动。
痔疮患者的饮食调理
痔疮患者宜多吃(喝):
1、苹果、梨、豆类、燕麦和煮过的绿色蔬菜,它们均含大量可溶性纤维;
2、全麦面包和糙米,它们含有不溶性纤维;
3、水。
痔疮患者应少吃:
1、精制碳水化合物。
痔疮患者应忌食:
1、咖喱食品和其他辛辣、加重香料的食物。
患痔疮的人肛门组织血管肿胀,有刺痛感。其病因大抵是持续便秘或者经常久坐,导致血液无法流至下腹。肥胖症亦常常引起痔疮。
痔疮患者因为患有便秘,大肠蠕动较慢。便秘是由长期吃少含或不含纤维的精制食物造成的,或者因喝水不足引起。孕妇在妊娠期往往发生痔疮,尤其当家人有痔疮的毛病。
治疗轻微痔疮,病人应食用富含可溶性纤维的食物,如燕麦、水果、蔬菜、全谷食物及糙米;还应每天至少喝两公升水。
每天吃这种食物可防止痔疮产生。燕麦富含可溶性纤维,能令肠道活动有致,粪便因而变得柔软,尤其有助于治疗便秘;辛辣而味浓的食物如咖喱食品,应当避免,因为它们会使肠道更加不适,令痔疮恶化。
长期痔疮出血可引致铁质不足,因而贫血。富含铁的食物有肝(孕妇忌吃)、豆类、坚果和深绿色蔬菜。鲜果富含维生素C,能帮助铁的吸收。
如果直肠长期出血,应马上就医,因为有可能患了直肠癌。严重痔疮必须以外科手术治疗,手术简单,一般不必住院。
对一般人而言,痔疮并不可怕,也不会造成其他严重的危害。内痔早期主要的也是唯一的症状就是无痛性便血,特点是间断性便血,色鲜红,或附于大便表面,或手纸染血,也可呈点滴状或喷射状出血,若长期便血可引起贫血;内痔进一步发展,排便时会有痔核脱出,轻者便后自行还纳回肛门,重者需用手上推还纳。当内痔脱出没有及时还纳时,会出现嵌顿水肿、血栓形成、溃疡或感染,将有剧烈疼痛。外痔一般无任何症状,偶有肛门坠胀不适,但当出现血栓、水肿时则会疼痛。混合痔则具备内痔、外痔的共同特点。此外,肛门异物感、污染内裤、局部瘙痒也是比较常见的症状。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