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竹叶菊花饮:淡竹叶10克,野菊花15克,蜂蜜50克。先用淡竹叶、野菊花煎汤半杯,加蜂蜜调匀,缓缓服用,每日分3次服完。适用于心脾积热型。 生地黄粥:生地黄6克,大青叶6克,生石膏9克,天花粉9克,粳米30克,白糖适量。前4味药煎汤去渣,入粳米、白糖煮成稀粥服食。每日服食1次,连服3-4次。适用于虚火上炎型。
2.饮食疗法
(2)生附子1个,切焙为末,醋和作饼,贴于一侧足心。适用于虚火上炎之口疮。
(1)选用冰硼散、青黛散、珠黄散、锡类散涂撒患处,每日2—3次。
1.儿童口疮外治法
儿童口疮的其他疗法
处方:生地黄24克,知母、黄柏各15克,牡丹皮、炒枣皮、山药、茯苓、泽泻各12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小儿药量酌减。
3.单方验方利口汤(张俊庭《中医必效奇方妙术》)
(2)知柏地黄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2丸,每日2次;小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水蜜丸每次3克,每日3次;片剂每次3片,每日3次。
(1)六味地黄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2丸,每日2次;小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水蜜丸每次3克,每日3次;片剂每次3片,每日3次。
2.中成药
处方:熟地黄15克,山药10克,山茱萸lO克,茯苓10克,泽泻8克,牡丹皮8克。水煎服,每日l剂。
1.主方六味地黄丸(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方药】
【治法】 滋阴降火。
【证见】 口舌溃疡或糜烂,稀散色淡,疼痛不甚,口流清涎,神疲颧红,口干不渴,舌淡红苔少,脉细数。
虚火上浮
处方:生地黄10克,麦冬12克,玄参15克,生石膏15—45克(先煎),知母10克,黄连4.5克,牛膝12克,淡竹叶7片,芦根10克,生甘草6克。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l剂。
(2)清胃消疳汤(李浩澎《难证奇方妙用》)
(1)大黄石膏汤(参见脾胃积热型)
3.单方验方
2.中成药导赤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周岁以内用量酌减。
处方:黄连6克,生地黄15克,淡竹叶10克,木通8克,甘草6克,麦冬10克,天花粉10克。水煎服,每日l剂。
1.主方泻心导赤汤(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方药】
【治法】 清心泄热。
【证见】 舌上糜烂或溃疡,色红疼痛,饮食困难,心烦不安,口干欲饮,小便短赤。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
心火上炎
处方:生石膏10~30克,生大黄5~10克,人中黄3—6克,人中白3—6克。水煎,空腹凉服,每日1剂。
3.单方验方大黄石膏汤(朱大年《实用中医儿科手册》)
(2)凉膈合剂,口服,每次5~10毫升,每日2—3次。用时摇匀。
(1)牛黄解毒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2一1丸,每日2—3次;片剂每次1—2片,每日2—3次。
2.中成药
处方:生大黄6克,芒硝6克,甘草6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薄荷3克(后下),连翘10克,淡竹叶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1.主方凉膈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方药】
【治法】 清热解毒,通腑泻火。
【证见】 口腔溃疡较多,或满口糜烂、周围红赤,疼痛拒食,烦躁多啼,口臭涎多,小便短黄,大便干结,或发热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脾胃积热
儿童口疮的辨证论治
儿童口疮是婴儿时期常见的口腔疾患,以口颊、舌边、上腭、齿龈等处发生溃疡为特征。如发于口唇两侧者,称为燕口疮;满口糜烂、色红作痛者,称为口糜。其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与口疮基本相同。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口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