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肛肠病 > 痔疮 > 正文

痔疮的常识病因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8-01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七、肛门部感染:痔静脉丛先因急慢性感染发炎,静脉壁弹性组织逐渐纤维化而变弱,抵抗力不足,而致扩大曲张,加上其它原因,使静脉曲张逐渐加重,生成痔块。

  一、肛门衬垫下移学说[粘膜滑动学说]:认为直肠下端右前、右后及左侧中份三处,有三块增厚的组织[衬垫样包块]。经解剖学证实,衬垫是由直肠静脉丛[窦状静脉]、平滑肌[Treitz肌],胶元和弹力结缔组织纤维所组成,为不均匀的网状结构。从大体解剖上看,它是一层厚的粘膜下组织,种分叶状的肛门衬垫,是使肛管粘膜适应肠腔大小变化的最理想装置,它对协助关闭肛门和维持肛门自制起重要作用。据统计,痔切除后,肛门自制功能可受到一定影响。据临床上发现,痔的产生,与过度用力排便或不规则的排便习惯有关,特别是当粪便干硬、粗大,排出时推压衬垫向下移位,引起充血,如此反复,则形成痔疮。

  四、局部刺激和饮食不节:肛门部受冷、受热、便秘、腹泻、过量饮酒和多吃辛辣食物,都可刺激肛门和直肠,使痔静脉丛充血,影响静脉血液回流,以致静脉壁抵抗力下降。

  痔疮的常识病因

  二、遗传关系:静脉壁先天性薄弱,抗力减低,不能耐受血管内压力,因而逐渐扩张。

  五、肛门静脉压力增高:因肝硬变,肝充血和心脏功能代偿不全等,均可使肛门静脉充血,压力增高,影响直肠静脉血液回流。

  痔的发生,不单是由于局部原因,还与全身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密切相关。历代医学家都有不少论述,他们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酒色过度,湿热内生,下注大肠所致;或因久泻久痢,久坐久立,久忍大便,妇女妊娠而引起阴阳不和,关格壅塞,经脉流溢,渗漏肠间,以致冲发为痔,或因外感风、湿、燥、热之邪下冲肛门所致;或因内伤七情,热毒蕴积,气血壅滞下坠,经络不通而瘀滞结聚于肛门,以致冲突为痔。正如《外科正宗·痔疮论》中所说:“夫痔者,乃素积湿热,过食炙博;或因久坐而血脉不行,又因七情而过伤生冷,以及担轻负重,竭力远行,气血纵横,经络交错;又或酒色过度,肠胃受伤,以致浊气瘀血流注肛门,俱能发痔。”《仁斋直指方》中也说:“凡痔皆因酒面炙博,蓄热伤血,恶血结聚于下焦,不得疏通,于是下坠而为痔。”

  三、职业关系:人久站或久坐,长期负重远行,影响静脉回流,使盆腔内血流缓慢和腹内脏器充血,引起痔静脉过度充盈,静脉壁张力下降,血管容易瘀血扩张。又因运动不足,肠蠕动减少,粪便下行迟缓,或习惯性便秘,可以压迫和刺激静脉,使局部充血和血液回流障碍,引起痔静脉内压力升高,静脉壁抵抗力降低。

  一、解剖学原因:人在站立或坐位时,肛门直肠位于下部,由于重力和脏器的压迫,静脉向上回流颇受障碍。直肠静脉及其分枝缺乏静脉瓣,血液不易回流,容易瘀积。其血管排列特殊,在不同高度穿过肌层,容易受粪块压迫,影响血液回流。静脉又经过粘膜下层的疏松组织,周围缺乏支架固定,容易扩张屈曲。

  六、腹内压力增加:因腹内肿瘤、子宫肿瘤、卵巢肿瘤、前列腺肥大、妊娠、饮食过饱或蹲厕过久等,都可使腹内压增加,妨碍静脉的血液回流。

  痔块主要由扩张静脉、海绵状组织和结缔组织间质构成。静脉扩张弯曲,其壁变薄,外膜和中层萎缩,壁内弹力纤维组织变成纤维组织[也有的静脉无改变]。静脉内可有血栓形成,静脉外有血块。常有急慢性炎症,可见因细胞浸润,有时形成小脓肿。海绵状组织,叫直肠海绵体,由很多血管小球组成,球内有短小并能弯曲的小动脉。有时有动静脉瘘,在痔块内可摸到动脉搏动。内痔表面是柱状上皮,外痔表面是鳞状上皮。

  现代医学认为,形成痔的原因很多,认识并不一致,有肛门衬垫下移,血管增生、静脉丛曲张、遗传及肛管狭窄等学说。现将前三种学说简述如下,以供参考:

  二、血管增生学说:认为肛管粘膜下层有与勃起组织相似的组织[勃起组织网]增生,它是由肛管直肠下端粘膜下层内的丰富的动、静脉交通枝[窦状静脉]联合组成,有勃起的特性。有人认为,窦状静脉管壁胶质纤维多,肌层发育不良,容易瘀血,痔就是由这种组织[海绵状组织,或称直肠海绵体]的瘀血增生所形成。

  三、静脉曲张学说:认为痔的基本病理改变是由于不连续的静脉扩张引起静脉压增加,加之超限度的腹内压增加和重力作用,从而影响肛门直肠静脉回流,或因排便时使静脉壁反复受到损伤,而形成痔疮。

  以上关于痔的三种学说,有的是设想,有的虽然作了些解剖和组织学的观察,但还未得到普遍证实,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我国多数医家认为,痔的发生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上一篇:痔疮的原因
下一篇:痔疮消炎药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