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息肉已经形成,就要及时切除。其治疗现在很简单,一般情况下,在肠镜检查同时即可电灼切除;如不适合电灼,可手术切除。只要及时地切掉息肉,大肠癌的发病率能降低70%—90%,与正常人群相似。
无论是高危人群还是普通人群,预防都很重要:尽早开始并坚持健康的饮食,像少吃脂肪及油腻食物,少吃肉类(特别是红肉),多吃蔬菜(每日至少400克),适量的米饭类食物。积极治疗慢性肠炎等相关疾病;保持肛周清洁卫生,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在医生指导下每年进行一次体检,查大便有无潜血,50岁者须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如有特殊更需提前检查。
3、长期高脂肪、高动物蛋白及低纤维素等饮食,嗜好油炸食物(像西方快餐食品);4、年龄大于50岁;5、有相关疾病,如结肠炎、胆囊切除术后、肝硬化、乳腺癌等。
1、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2、长期生活在息肉多发地区,如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等。
大肠息肉高危人群要注意自我保健,并作定期检查。
大便带血,量不多,常染在粪便表面;大便习惯改变(或便次减少,或便次增加);大便性状改变,变烂或当炎症时,有黏液血便、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等症状。一般情况下,息肉不会引发明显的症状,待息肉比较大比较多时,才产生症状。因为息肉是缓慢生长形成的一个过程,据统计0.5厘米的息肉生长到1厘米,需要两至三年时间,所以说息肉越大癌变概率越高,越危险。
预防在先可减少息肉形成崔毅说,如果出现以下症状者,就应及时到医院求医:
粪便、异物刺激和机械性损伤: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形成息肉。
炎症刺激:结肠黏膜长期被炎症刺激,可导致肠黏膜的息肉生成。
遗传因素:息肉形成与遗传因素也有关系,在遗传机会上没有性别的差异。
饮食因素:饮食因素与大肠息肉及大肠癌的形成有一定关系,这已经反复多次的动物实验及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所证实。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在饮食中脂肪成份越来越多,而蔬菜纤维类成份减少,包括肉类进食增加(特别是猪肉、牛肉、羊肉等红肉类)导致大肠息肉、癌肿的发病也越来越多,这与脂肪刺激肝脏排泌更多的胆汁进入肠道,在细菌的作用下分化成有害的胆酸成份,刺激大肠产生息肉有关,进一步恶变成癌肿。
对于息肉的病因,崔毅指出以下几点:
健康的人群,一般70岁以后大概有50%以上的人都会长结肠息肉。为什么说结肠癌和结肠息肉关系密切呢?崔毅说,我们发现结肠息肉多数长在直肠和乙状结肠这个部位,而结肠癌恰恰也是长在结肠和乙状结肠这个部位;而且结肠癌的病人,我们在给他做肠镜检查的时候,常同时在肠管里能够发现单个或多个结肠息肉;此外,在切除的手术标本里面还可以在癌肿边缘看见残存的息肉组织。
大肠息肉术后吃什么好?谁知大肠息肉术后吃什么好?大肠息肉术后吃什么,它又应注意点什么? 肠息肉与肠癌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崔毅说:肠息肉和肠癌关系密切,腺瘤性息肉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肠癌高发,肠息肉也是高发的,比如说在美国肠息肉和肠癌都是高发的,非洲国家有可能是肠息肉和肠癌是低发的,但是非洲国家的这些移民,移民到欧洲国家之后,下一代,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再一个从年龄分布来看,肠息肉比肠癌早发十年左右。结肠息肉病的患者,肠息肉的发病率比肠癌早发10—20年,这一时间间隙有可能是息肉逐渐演变成癌的过程。此外,40岁以后有可能肠息肉和肠癌都是高发的趋势。家族性肠息肉是与遗传有重要关系的疾病,如果不作任何治疗,最后发展成结肠癌的风险很高,几乎50%都要癌变;70岁以后几乎100%癌变,癌变的平均年龄为3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