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保田,男,41岁,肛肠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国内着名肛肠专家,从事肛肠病的研究和临床16年,擅长肛瘘、内痔、外痔、环状痔、肛裂等肛肠病症的治疗,熟练掌握PPH术治疗重度痔疮,让患者真正体验PPH无痛、快速、高效的特点。学科带头人,专家委员会成员。编辑:阿忠
从业医师:
另外,医院还从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入手,对直肠息肉进行活血化瘀、扬清降浊等疗法,在保守治疗中取得显着效果。
直肠息肉有单发和多发,传统疗法有很多种,如手术治疗、注射治疗、药物灌肠治疗等,但都有一些弊端。有的病人较痛苦,有的不够彻底易复发骨的损伤大,出血多,并发症多。目前医院引进最新一代微创伤激光治疗系列,该机定位准确,疗效可靠,可控性强,创伤小。对正常组织无损伤,真正实现了治疗过程中无疼痛、不出血、快捷、彻底、不感染。无后遗症等特点。治疗后不需住院,随治随走,不影响工作。其它肛肠疾病如痔疮(内痔、外痔、混合痔),肛裂、肛瘘、肛周脓肿等均可一次治愈。
特色治疗:
直肠息肉常长于直肠下端后壁(约占70%),单发者为90%,多数带蒂,蒂长2-5cm为等,可移动。无蒂息肉约点10%,一般较少。息肉一般是圆形或卵圆形,小如米粒,大如核桃或鸡蛋,质脆,表面光滑,色粉红,因粪便的长期摩擦多有溃烂出血。70%直肠指诊可触及质软如豆粒大小的圆形肿物,能活动,无压痛。位置较高或较小的息肉,直肠指诊不易发现,需做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乳头状息肉常为单发,少数为多发,基层宽、无蒂或短蒂,表面有细长绒毛样突起,易恶变。凡是无蒂、基层宽广的息肉,应视为癌前病变,要及早做病理切片检查。
直肠息肉也是一种常见病,一般只生一个,偶尔有连串而生的,前者多见于儿童,后者多见于青壮年,其中少数可能发生癌变,尤以连串而生的息肉恶变较多,其临床表现多无症状,多数在体检时发现。若息肉较大,经常受到粪便摩擦,可使其粘膜糜烂,最突出的症状是反复经久不愈的便血,一般粪便带血丝或便后纸上带血,血色鲜红,血量不多,有时常有小量粘液,少有多量滴血。排便时肛门有异物感,但无疼痛。如经常受粪便推进,息肉蒂部增长可于便时脱出于肛外,有时便后自行回缩,有时需手托回。若出血量大或出血日久,可引起消瘦、贫血,体重减轻,息肉较大时,也可出现排便次数,脓液粘便,里急后重,便秘,肛门流出较多分泌物等症状。老年人常可恶化,息肉病往往可在口腔周围出现1-3毫米大小的褐色斑点。又称P-J综合症。其特点有三:⑴口腔周围皮肤粘膜有异常,色素斑点沉着。这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斑点出现,唇最多,其次为手指及足趾背掌面,色素点可分为淡褐色、深褐色、黑褐以及蓝黑色,散在性分布,大小不等,常为0.2-0.5厘米直径,外形为园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不高出皮肤表面。几乎皆在出生后不久或幼年时期出现,此可提供早期诊断的线索。色斑随年龄加深增多。颊粘膜的色斑终身不退。⑵胃肠道多发生性息肉:在整个胃肠道中都可发生,但小肠最多见。胃肠X线钡餐检查多数可以证实肠道息肉的存在,小肠息肉可导致肠套叠及肠坏死,这是严重的并发症。⑶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40%有家族遗传史,男女双方均可遗传,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
直肠息肉的发病原因与胚胎组织错置,先天素质,家族遗传、幼儿时期饮食调配习惯改变,经常性腹泻、便秘,酸性粪便及直肠炎性刺激致使粘膜肥厚,肉芽状或息肉状炎性组织增生等因素有关。
直肠息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小儿常为良性腺瘤样息肉;成人常为乳头息肉,又称绒毛状息肉,少数可恶变,应予以注意,还有少数为多发性息肉,又称息肉病。
专家解析:直肠息肉的治疗疾病追踪肛门直肠良性肿瘤的类别甚多,但一般都指直肠息肉。因为直肠息肉占所有良性肿瘤的95%以上,直肠息肉虽属良性肿瘤,但是其中大部分都与癌肿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因为直肠息肉有恶变的可能,所以,发现直肠结肠息肉者都有主张早期予以手术切除。据全国肛肠疾病调查报告,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呈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