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抑郁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复发率、自杀率均比较高。而睡眠障碍既是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又是疾病复发的先兆,因此,对抑郁症病人的睡眠进行干预十分必要。
1.2.1 实施方法
采用PSQI评定量表评价睡眠质量,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2、4、8周对病人进行测量。
3 讨 论
1.1 对象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1.2.2 评价方法
抑郁症的主要临床特征是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精力减退、疲劳、活动减少及兴趣感丧失。部分病人表现为明显的焦虑、睡眠障碍或其他躯体症状[1]。睡眠障碍是抑郁症发病早期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也是抑郁症状群重要组成部分[2]。睡眠障碍可加重抑郁症病人焦虑情绪,严重影响病人康复。持续性睡眠障碍可能促使抑郁症波动、复发或导致病人自杀[3]。随着护理模式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化护理转变[4],在基础护理的同时还要调动病人主观能动性,解决其身心两方面的问题。本研究对40例抑郁症病人在抗抑郁药治疗的同时辅以心理干预,并与40例未实施心理干预的病人进行比较,以探讨心理干预对抑郁症睡眠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干预前、干预2周时两组PSQ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在干预后4周睡眠状况明显改善,在干预后8周睡眠质量接近正常水平,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78、4.24,P<0.01),干预后效果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56、3.74,P<0.01)。见表1。表1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PSQI评分比较(略)
2005年6月~2006年5月,选取在我院住院的抑郁症病人,均符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5]≥18分,排除有严重心、肝、肾等躯体疾病者,住院时间>8周。在住院3 d 内进行睡眠质量调查,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6]测评。含18自评条目,由①睡眠质量、②入睡时间、③睡眠时间、④睡眠效率、⑤睡眠障碍、⑥催眠药物、⑦日间功能障碍7个成分组成,每个成分按0~3等级记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纳入研究的睡眠障碍抑郁症80例,PSQI>8分,排除智力、语言、人格障碍及服用安眠药物者。其中男35例,女45例;年龄18~70岁;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病人均用赛乐特20~30 mg/d进行治疗,不加用任何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安眠药及其他抗精神病药物。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睡眠障碍指数、所用药物差异无显著性(P>0.05)。
数据以±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和两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1.2 方法
1.2.3 统计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为病人创造良好睡眠环境,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清新,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生活及睡眠习惯,睡前用温水泡脚,睡前禁饮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可饮牛奶帮助入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由主管护师实施以下心理干预措施。①支持性心理治疗:评估病人健康史,收集病人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资料,找出影响病人睡眠质量原因,通过倾听、关心和同情、安慰与开导、解释、建议和指导、积极语言的运用等方法[7],提供帮助和支持,使病人得到安慰,有安全感,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②认知疗法:改变病人错误的认知,纠正其不正确的思维方式。抑郁症病人存在一些认知上的误区,如对生活经历消极的扭曲的体验,消极的自我评价,针对睡眠障碍,病人往往夸大失眠恶果,极力想控制睡眠,将注意力多地转移到睡眠问题上,情绪紧张,从而导致入睡更加困难。③行为矫正疗法:帮助病人建立规律性睡眠?觉醒模式。只有在自己困倦时才上床,若上床10~20 min不能入睡,可起床到活动室,直到有睡意再回到卧室;无论夜间睡多久,白天应准时起床,白天午睡时间不宜太长。④森田疗法:指导病人阅读《森田心理疗法实践》一书,让其领悟、理会森田理念。“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让病人接受症状,即使失眠,也要让自己像正常人那样去做应该做的事情。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动上,消除病人对失眠的过度关注,样有利于打破精神交互作用[8]。⑤制定病房规律作息制度,每周下午3次团体治疗、1次音乐治疗、1次工娱治疗。团体治疗由专职医生和护士为病人及家属讲解抑郁症健康知识,让康复期病人现身说法,增强病人自信,促进疾病康复。
据报道,抑郁症睡眠除与疾病有关外,还与个人的认知方式及行为模式有极大的关系[9,10]。有研究显示,通过心理干预,病人的睡眠不合理信念、非功能性睡眠行为和夜间焦虑因子评分有明显改善,使病人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紊乱、日间功能和总体睡眠状况等均明显改善[11]。对抑郁症病人进行心理干预,可以纠正其对睡眠的错误认知,改善其不良的睡眠行为模式,进而改善睡眠,促进疾病康复并减少复发。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在施加心理干预4、8周后PSQI值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心理干预对抑郁症病人睡眠的改善有明显作用。实践也证明,对抑郁症病人进行心理干预有利于病人抑郁症睡眠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