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以上的研究表明,PAAF确实参与了ANP的发生发展,可能与其中的酶或毒性细胞因子经腹膜吸收有关。既为腹腔引流及抗胰酶活性物质的应用治疗ANP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后继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经腹腔注射给健康大鼠,观察到在20 ml、15 ml、10 ml、5 ml和2.5 ml量下大鼠的死亡率分别为79.4%、55.8%、29.4%、26%和17%,注射ANP模型狗的血清20 ml的大鼠死亡率为15%,而注射25ml生理盐水的对照大鼠则无死亡。可见ANP时PAAF较血清有更强的毒性。最近日本学者Fujita[2]等也发现急性水肿性胰腺炎大鼠腹腔注射PAAF 120 h后,也有剂量依赖性的致死作用,0 ml、2 ml、5 ml、10 ml的死亡率分别为0%、55%、60%和100%,而给水肿性胰腺炎大鼠腹腔注射20 ml生理盐水则无死亡。1985年日本学者Satake等[3]发现PAAF所致的动物死亡与胰腺炎腹水中胰酶的活性有关。他们对狗进行自体胆汁/胰蛋白酶混合物胆管逆行推注制作ANP模型,5 h后收集腹水,以2 ml、3 ml不同剂量对大鼠进行腹腔注射,72 h后大鼠的死亡率分别为66.0%和88.4%。对动物的病检发现都有急性肺损伤,并认为急性肺损伤是ANP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怀疑与腹水中的胰酶有关。于是他们以0.2 mg∶1 ml腹水的比例对注射的腹水中加入抗蛋白酶,发现腹水中胰蛋白酶测不到,缓激肽由1.0 ng/ml下降到0.8 ng/ml,脂酶活性下降为原来的1/10,动物的死亡率分别降低到26.7%和80.6%。
20世纪60年代ANP时产生的腹水在胰腺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开始受到重视。Wall于1965年首先提出腹腔灌洗治疗ANP,其理论依据是将腹水中大量有毒性的胰酶在吸收入血前清除体外。Ranson及其他学者也发现腹腔灌洗是ANP治疗中确实有效的手段。随后Frey等[1]许多学者利用动物实验开展了PAAF毒性的实验研究。1982年Frey等利用胰管逆行推注牛黄胆酸钠/胰蛋白酶的混合物制造狗的ANP模型,收集产生的腹水并以不同的剂量
PAAF毒性的发现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ANP)又称为急性重症胰腺炎(acute sever pancreatitis,ASP),为临床常见病,产生大量的胰腺炎相关性腹水(pancreatitis-associated ascitic fluids,PAAF),并有较高的胰外多器官损害率,也是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主要的死亡原因。腹腔穿刺灌洗引流治疗ANP可取得良好效果,PAAF及其中的成分是否可以通过腹膜吸收导致或协同ANP时胰外脏器的损害一直为很多学者关注。本文将PAAF对胰外肾、肝和肺等脏器损害作用的实验研究综述如下。
[关键词] 胰腺炎腹水;肾损伤;肝损伤;肺损伤
[摘要]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是一种始于局部而累及全身的炎症性疾病。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产生大量的胰腺炎腹水,其中的弹性蛋白酶和腹膜巨噬细胞产生的多种毒性细胞因子,可经腹膜吸收入血,通过不同的分子机制导致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胰外多脏器的损害,尤其是肾、肝和肺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