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贾继东:从1%到3%,从统计学角度来看,通过干扰素等抗病毒治疗确实可以明显提高表面抗原转换的比例,但即便如此,这个比例仍然很低。
庄辉:关于此问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有一个谈话,其中一条提到,据国内外文献报道,病情稳定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不经任何治疗,每年约有1%的人转阴。国内外临床研究也证实,经过正规的治疗(特别是干扰素治疗),确实有3%—5%慢性乙肝患者能获得乙肝表面抗原转阴,这是目前所知的治疗效果。另一条是,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按照《指南》推荐的基本原则,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合理治疗、系统观察。
问:对于“103例患者通过治疗,实现表面抗原转换”的报道,各位专家有何看法?
抗病毒仍是乙肝治疗核心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说法是为了让非专业人士更好地理解乙肝治疗,特别是理解乙肝治疗的难度。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的治疗目标仍是依据《指南》设计的。
贾继东:通俗地讲,乙肝治疗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温饱”阶段,通过抗病毒治疗抑制病毒复制,使血液中乙肝病毒dna很低甚至检测不到,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接下来是“小康”,通过治疗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即e抗原消失,e抗体出现。取得e抗原血清转换大多意味着疾病缓解,人体能够通过自身免疫力来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停药后复发率低。部分患者通过抗病毒治疗可实现这一目标。最后一个阶段是实现“富裕”,实现表面抗原转换,即表面抗原消失,表面抗体出现,现阶段只有少数人能达到这个目标。
问:贾教授曾经提到过治疗“三阶段”的说法,能否解释一下?
庄辉:根据《指南》,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乙型肝炎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问:根据《指南》,临床治疗乙肝的目标是什么?
贾继东:首先,我们要继续推动大众对乙肝的正确认识。目前大众经常谈乙肝变色,进而产生歧视,影响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入学、求职、婚姻。我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约为人口总数的9%,影响面已经很广,更何况他们还有各自的家庭。如果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不公正待遇,必然影响到社会和谐。误解和歧视,归根到底都是源于对乙肝不够真正了解,因此,我们要加大力度,帮助社会各界正确认识乙肝。此外,我们还准备进一步把《指南》推广到中小城市,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问:2007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在乙肝防治方面有哪些计划?
庄辉:2006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与感染病学分会在全国25个城市对《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进行了普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乙肝抗病毒治疗率由以前的19%提高到40%以上,许多患者因此获益。
问:在乙肝治疗方面,我们在2006年取得了哪些进展?
四成多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
庄辉: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医源性传播、性传播及肠道外传播(如静脉内注射毒品等)有所上升。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每年新发生的乙肝患者中,约32%是由不安全注射引起的,必须引起重视。
贾继东:国家为所有新生儿免费提供乙肝疫苗,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家长对乙肝的危害及接种疫苗了解少,另外接种的及时率、全程接种率也要进一步提高。此外,高危人群或错过免疫接种的孩子,要根据情况,及时补种。
问:在实现这一目标之前,我们还需要克服哪些困难?
庄辉:2006年2月13日,卫生部发布了《2006—2010年全国乙型肝炎防治规划》,提出了明确的乙肝防治目标,要求至2010年,5岁以下儿童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7%以下;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低于7%的省份,在原携带率基础上再降低1%以上。到2020年有可能实现我国一般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中等发达国家的3%—5%水平。这一目标若能实现,中国将摘掉“乙肝大国”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