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胡教授指出,临床上预防和早期发现药物性肝损害并及时进行处理对预后十分重要。肺结核合并乙肝患者在抗结核化疗中,应注意定期监测肝功能,以便及早察觉药物性肝损害,及时调整化疗方案,以减少和避免药物性肝病的不可逆状况发生。此外,患者在生活中应注意合理饮食,少摄入高热量食物。
据胡教授介绍,当结核病人服用抗结核药物2—8周左右时,部分病人可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症状,进行肝功能检查,大多可发现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严重者甚至可发生急性肝坏死并肝功能衰竭。由于肝功能受损,常使结核病治疗陷入“两难”境地:若继续治疗,不仅疗效低,而且易继续加重肝损害。若停止抗结核药物治疗转向保肝治疗,则结核病又容易恶化。
利福平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结核药物。但据临床观察,近年来此类抗结核药物所引起的肝损害有不断增多趋势,尤其对合并感染了乙肝病毒的患者更是雪上加霜,最近有报道称肝损害率高达50%以上。因此,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传染病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国龄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再强调:结核病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在进行抗结核治疗时千万要小心用药,以免肝功能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