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在乙肝“两对半”中,真正有定量测定价值的只有抗hbs,但这种测定也不是用于临床乙肝患者疗效观察,而是用于人群乙肝疫苗注射效果的判断,也就是说,当某人注射疫苗后,如外周血中抗hbs定量超过10miu/ml,则说明受免疫者具有对乙肝病毒免疫力,免疫力及持续时间与抗hbs含量高低应成正比。
也许有同道要问,那么病原体抗原呢?那不是病原体上的一部分吗?应该说其含量高低与病原体之间有正相关了吧。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上面提到的hbsag和hbeag就不行,因为hbsag在乙肝患者血循环中以三种形式存,即圆形颗粒、管形颗粒和dan颗粒,其中只有dan颗粒中存在乙肝病毒,但其仅占所有hbsag的0.2%,其他绝大部分为空的圆形颗粒和管形颗粒,所以hbsag和乙肝病毒之间自然就缺乏正相关。而hbeag通常与乙肝病毒存在之间有很好的正相关,它也是乙肝患者传染性强弱的一个主要血清学指标,按理应该可以作为乙肝患者抗病毒疗效的观察指标,实际上也有很多人在这样做,但由于乙肝病毒基因组的前c区常易出现点突变,使得hbeag表达的缺失,此时血清hbeag测定为阴性,但病原体仍大量存在。因此,hbeag也不能作为乙肝患者抗病毒疗效观察的指标。
目前针对感染性疾病抗病原体的药物治疗主要有两类,一是杀灭,如梅毒和结核病的抗菌素应用治疗;二是抑制,如乙肝和丙肝的抗病毒治疗。当治疗有效时,前者表现为病原体的消失,后者表现为病原体数量的动态性降低。因此,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的是病原体的存在与否或存在数量的多少。而抗体,因其是机体对病原体特定抗原成分的特异免疫应答的产物,即使是病原体因抗菌或抑病毒药物的应用已消失或大大减少,也可能在体内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或持续存在,其与病原体的存在与否或存在数量无正相关关系。
乙肝“两对半”即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等,做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其临床意义主要用于判断患者是否感染过乙肝病毒。但现在有些临床实验室开展的乙肝“两对半”的定量测定,竟然用以判断乙肝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这是一个误区,是对这之间的关系不了解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