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初期常见丙氨酸氢基转移酶(alt)升高,随后乙肝e抗原转阴,同时alt下降并逐渐复常,全身情况相应改善。经3~6月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约有40%~50%的乙肝e抗原(hbeag)、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均可转阴,但停药后能巩固疗效者仅占一半。综合1991~1996年间,全国各医院采用ifn-α各亚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近期观察效果为乙肝e抗原的转阴率在34%~66%之间;hbvdna的转阴率可达43%~80%。
干扰素的疗效如何?
目前可供临床选用的干扰素种类很多。例如国产重组ifn-α1型和ifn-α2型,进口的干扰能(ifn-α2b)、罗扰素(ifn-α2a)、惠福仁(类淋巴母细胞干扰素)及组合干扰素等等。各种亚型的干扰素-α(含α1或α2或α2a或α2b)疗效近似;干扰素-β(ifnβ)也有相似效果,但它在肌肉组织中易被灭活。干扰素-β制剂进入血液后,稳定性差,确切疗效尚在观察中,但可作为干扰素-α的替代制剂。当前国内对干扰素-α各亚型制剂的活用较佳剂量为(3~5)x106单位/日,连续用1周后改为隔日或每周3次,肌内注射,疗程3~6月。
干扰素的种类有哪些?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70年代中期人们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身产生干扰素的能力低下,在应用外源性干扰素后,不仅产生了上述抗病毒作用,同时可以增加肝细胞膜上人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密度,促进t细胞溶解感染性肝细胞的效能。成人注射(2~5)x106单位干扰素后,3小时血清中干扰素活性开始测出,6小时达高位,48小时基本消失。
干扰素的作用机理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