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流行病学] 急性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从潜伏期最后1-2天至出疹后5天内都具有传染性。患者的口、鼻、咽、眼的分泌物均含有病毒,并随飞沫排出体外,故呼吸道飞沫为主要传播途径。四季均有可发病,以冬春季最多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病后有持久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少。近年广泛采用减毒麻疹疫苗作预防注射,其发病率已显著下降。 麻疹病毒随飞沫进入被感染者的鼻咽和眼或直接被吸入气管、支气管,在局部的上皮细胞内繁殖,并经过淋巴管内的流动细胞到达局部淋巴结,继续繁殖并扩散到血流,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进入血中淋巴细胞后被送到全身的淋巴组织、肝、脾器官,在这些组织和器官广泛增殖后再次进入血流,导致第二次病毒血症,引起广泛病变,全身皮肤和粘膜的毛细管内皮细胞亦被麻疹病毒所感染。 本病全年可见,以冬末早春较多。麻疹减毒疫苗的预防接种已控制了流行,目前只是散发病例。病人为主要的传染源。呼吸道吸入为主要的传播途径。 抓好计划免疫,提高疫苗接种率是预防麻疹的主要措施。8月以上小儿,凡未超过麻疹者均要行麻疹减毒疫苗接种,皮下注射0.2~0.25ml,一次接种保护率可达90%,若初种后4~5年再接种一次,保护率更高。流行期间集体儿童机构要加强晨间检查,对患者要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隔离期一般至出疹后5天,接触麻疹的易感儿应隔离观察3周,并可肌注丙种球蛋白0.2~0.3ml/kg防止发病和减轻症状。
[病原学] 麻疹病毒属副粘膜病毒,亦为dna病毒,与其它的副粘膜病毒不同之处为无特殊的神经氨酸酶。麻疹病毒电镜下呈球形,直径150-300nm,衣壳外有囊膜,囊膜有血凝素(hl),有溶血作用。此病毒低抗力不强,对干燥、日光、高温均敏感,紫外线、过氧乙酸、甲醛、乳酸和乙醚等对麻疹病毒均有杀灭作用。 麻疹病毒为单股核糖核酸型副粘液病毒,病毒随飞沫侵人呼吸道和眼结膜上皮,细胞内小量繁殖,引起局部炎症,并由局部入血形成病毒血症,引起广泛病变,表现为高热、皮疹及周身不适。全身皮肤和粘膜的毛细血管内皮亦被病毒所侵犯,峡、咽部粘膜及粘膜下炎性渗出及小疱状灶性坏死而形成麻疹粘膜斑(即科泼力克斑),皮肤真皮和表皮层也有类似病变而出现皮疹。少数病人可发生 麻疹性肺炎。麻疹患者由于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易继发细菌感染。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性皮肤病,主要发生在儿童,以发热、流涕、眼结合膜炎、咳嗽、口腔粘膜班及周身班丘疹为其临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