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
荨麻疹 首先宜找出病因,以消除病因。
中医治疗:急性荨麻疹多属风热湿寒之所致。风寒证者,怕冷、发热无汗,遇冷则痒重,风团多为淡红色或白色损害。脉浮紧,或濡、舌苔薄白,可采用
麻黄桂枝各半汤。无汗者重用麻黄发汗,有汗怕冷者,重用桂枝、杭芍以调和营卫。兼有口干、舌苔黄或白干,心烦不安者为阳明经热,加生
石膏30克。兼有大便干秘,舌苔黄糙者,加川军10克,以表里双解。
大部分病人服麻桂各半汤后,症状明显减轻,有的病人2~3剂而愈。有的病人服药后皮疹加重,但无热象(口干,心烦不安等)仍有怕冷者,可继服2~3剂,则症状可日渐减轻,约7~10剂可愈。如有热象出现,可改用荆防汤以清热祛风理湿。有的病人服麻桂各半汤3~4剂,症状仍无改变者,则需审证求因,辨证改用其他方药治疗。
风热证者,可见全身泛发风团,口干怕热泪盈眶,或恶寒轻,心烦不安,脉浮,或濡,舌苔黄白。宜采用荆防汤,以祛风清热,解毒理湿。兼有大片红色风团,或脉弦滑,或舌质红者,代表营血有热。宜加生地30克,以清血热,或用凉血消风汤治疗。如大便干秘与舌苔有燥刺者,宜加川军10克,以通利大便。风热兼有表寒尚重者,如怕冷还较明显,则可加麻黄6克,以兼祛表寒。风热兼有体质素虚,或有自汗者,可加用
党参10~15克。一般服荆防汤1~2剂而有效,有的病人再服数剂而痊愈。有的症状减轻,但有腹胀、肠鸡或大便溏稀者可加用
半夏10克、
陈皮10克或
生姜、
苍术等药物。服荆防汤3剂以上无效者,如有上述脾虚症状者,宜改用加减胃苓汤治疗。服药无效,而无脾虚症状者,可参照慢性荨麻疹治疗。
脾虚体弱者,如由痢特灵引起急性荨麻疹,不宜用荆防汤,或凉血消风汤治疗。一般有风热证者可采用
升麻葛根汤治疗。用升麻升提中气,解毒透疹,葛根以升中气清阳明经热。抗芍、
甘草以柔肝和中。荆防、
浮萍以祛风止痒。总之,该方祛风解表之外,重在升清阳,清阳明经热。脾虚体质者,如表现为怕冷,脉沉细,舌质胖淡或溥白苔者,可用麻桂各半汤,重用桂枝、杭芍以调理营卫,或用小青龙汤加减,以解表和营、祛痰除饮,或用加减胃苓汤以健脾利湿、温中燥痰。这此方剂对急性荨麻疹的治疗均有一定疗效。
挑刺治疗或背部捻挤治疗:对部分有严重泛发性风团病人,或有剧烈
腹痛病人,可立即采用背部沿太阳经络部位作挑治疗法,或捻挤疗法。后者简便易行,疗效明显,颇受病人欢迎。一般在挑刺或捻挤疗法后数分钟,病人的腹痛明显减轻,胸闷,窒息症状与
瘙痒,风团等都可减轻。病人可暂时缓解,有利于配合中药或其它药物发挥作用。
针刺疗法:针刺风府、大椎穴、血海穴。强刺激时,可立即生效。
西药治疗:西药对急性荨麻疹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如出现喉部急性水肿,或有严重泛发性风团病人,有血压降低者,可采用0.1%肾上腺素皮下注射0.5~1.0毫升,3~5分钟后皮疹与喉头水肿逐渐消失,病性暂时缓解。剧烈腹痛病人可采用阿托品或肾上腺素治疗。抗组织胺类药物对荨麻疹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可酌情应用。严重急性荨麻疹病人还可采用静脉点滴氢化可的松,每日200毫克(加在5~10%葡萄糖或糖盐液中)治疗。或用强的松10毫克,每日3~4次,待病情缓解后逐渐停药。
有严重感染或
败血症者,要将其作为主要矛盾,同时采用抗菌素治疗。
外用药:一般怕热者可用荷酚液、
炉甘石洗剂等。怕冷者,宜用蒸敷酊、炉甘石洗剂等治疗。
(二)慢性荨麻疹 是比较难于治疗的疾病,但我们采用中医治疗收到一定疗效。
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病因, 以风、寒、瘀、湿与正气亏损为主,但治疗时还需审证论治。一般病邪尚未深入,可采用急性荨麻疹的辨证论治,如风寒证、风热证,脾虚有热证与脾胃寒湿证等,采用麻桂各半汤、荆防汤、升麻葛根汤、胃苓汤、小青龙汤等治疗。但大部分病人需要进一步从病邪入里来治疗,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首先从虚证来辨证,血虚者可用养血祛风汤、养血消风汤、血燥方、
当归丸等治疗,对女
性病人有一定疗效。气虚者,可用玉屏风散、
人参归脾丸、人参健脾丸等治疗。气血两亏者用十全大补丸、当归丸等。阴虚者可用养阴清肺汤(丸、膏)、六味地黄丸、阳和汤和全鹿丸等。
俞锡纯等观察130例慢性荨麻疹病人的中药治疗,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观点,采用以“活血化瘀”为主的中医辨证论治,有112例采用活血化瘀药物,其中有效率达82.92%,治愈率为25%,无效者仅18例,占13.84%。我们认为慢性荨麻疹是风邪深入营血脏腑,按脉象分析,50%以上为沉脉,说明病在里,需用活血祛风法治疗才能驱邪外出。这里提出以活血化瘀为主的治疗方法。
1、活血祛风法 适用病人舌质暗紫,有瘀斑及血瘀症状,并不易分辨风寒及风热症状者,可用血府逐瘀汤加
荆芥、
防风各10克。根据辨证不同又可分为:
(1) 活血辛凉透表法:适于有风热症状者。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辛凉解表药,常用:浮萍30克,
地肤子30克;升麻6克、葛根15克;浮萍30克、地肤子30克、升麻6克、葛根15克。
(2) 活血辛湿透表法:适于有风寒症状者。可用永安止痒汤。
(3) 活血湿阳法:并用于湿寒型及大多数皮肤划痕症。可用血府逐瘀汤加:
附子10克,桂皮或
肉桂10克;血府逐瘀汤加金匮肾气丸,每日两丸。
(4) 活血健脾法:适于有脾虚
腹泻者。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参苓
白术散。
(5) 活血固表法:适用于易汗出,汗后发生风团,相当于部分胆碱型荨麻疹。可用血府逐瘀汤加玉屏风散。
2、清热疏风法 用凉血消风汤。
3、凉血祛风法 用凉血消风汤。
4、祛风通络法 适用于兼有
风湿症状者,用
独活寄生汤。
5、健脾理湿法 适用于舌苔白腻,胸脘满闷,或有溏泻者。可用加减胃苓汤。
6、散寒化饮法 兼有慢性气管炎者。可用加减小青龙汤。
7、其他治法 个别是病人根据不同辩证,采用不同方药,且体有五味消毒饮、麻桂各半汤、湿热方、消风散及寒湿方等。
8、针灸等疗法 针刺风府,大椎,曲池、足三里、血海与三阴交等根据辨证取穴与不同补泻法治疗。艾灸疗法,耳针疗法,划耳疗法等也有一定效果。
桃叶(毛桃)或鲜
苍耳子的叶、茎、子煎汤外洗也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