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心脑血管 > 血管瘤 > 正文

一手指上有一血管瘤,该怎样治疗?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6-25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血管瘤实质上是一种先天血管发育畸形,非真性肿瘤。它的发生原因尚未明确。有些血管瘤生长极快,侵犯四周,故兼有肿瘤特性。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发病率高 75%以上的血管瘤在出生时,就可以被发现,其余多在生后2~4周出现。新生儿发病率约为1.1%~2.6%,低体重儿、未成熟儿发病率高于成熟儿,无遗传特性,女性多于男性。病变在头面部最多见,可占40%左右。不同类型的血管瘤,发病率亦不相同,其中,毛细血管瘤最常见,约占50%~60%。

2.种类多样 血管瘤按不同的特点,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混合性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其中,发病率最高的为毛细血管瘤,它又可以按外观及特性,分成很多亚型,如蜘蛛状痣、葡萄酒色斑、草莓状血管瘤等。其中,草莓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一种。该种类型半数病变在头面部。通常在生后数天至数周内发现,可由一个红点扩大,或数个小红点不全融合,或基本融合成红色斑块,然后再高出皮肤。因其表面有颗粒状小结,形似草莓而得名。通常会有6~8个月的迅速生长期,一岁以后,生长减慢甚至停止。迅速增大的血管瘤可伴有瘤体破溃、出血、感染。

  3.并发症多 常见的如:

①溃疡。血管瘤快速生长期约有10%会发生溃疡,多在口唇、会阴等摩擦较多的部位,一旦溃烂,就会有继发感染及不同程度出血。

②出血。多见于较大面积的血管瘤,有全身出血倾向,皮肤伤口、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可持续不止地出血,风险极大。

③器官功能损害。上眼睑血管瘤可致难治性散光、近视、斜视,甚至眼球突出致盲。呼吸道及周围的血管瘤可引起呼吸困难。腮腺处的血管瘤可引起外耳道阻塞,影响听力及语言能力,婴儿内脏大的血管瘤及皮下大面积血管瘤,可出现骨骼变长、变粗等畸形及病理性骨折。

4.有自行消退的可能 多见于草莓状血管瘤。退化期多在一岁以后,表现为失去原有光泽或色调变浅、暗淡,直至花白。大量研究表明,约70%的血管瘤在七岁时完全退化,九岁时,90%的血管瘤完全退化。退化后,病变处可能会留下不同程度的改变。退化过程是自然发生的,原因尚不清楚。

5.诊断容易 尽管血管瘤如此复杂,它的诊断并不困难。因为,绝大多数血管瘤长在体表,其鲜明的外表特征即可提供诊断。深在的及内脏血管瘤,则需多方面的辅助检查才能确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最简便、有效、无创,且最常用的检查方法,能准确反映瘤体的部位、大小、异常血流情况,适用于体表至内脏的各种血管瘤。其他还有放射性核素检查、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磁共振等检查方法,可根据病情的不同做出选择。


血管瘤的治疗

讲了那么多,患者最关心的,一定还是治疗问题。就像珊珊的妈妈所担心的那样,治疗吧,怕遗留瘢痕,不治疗吧,又怕瘤体破溃出血,究竟该怎么办呢?其实,目前临床上对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很多,不同方法适应证不同,疗效也不一,需在医生的指导下,结合病情进行选择。一般来说,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手术治疗:适用于局限的、面积不大的体表血管瘤,且术后不会影响美容者。临床观察发现,手术后,血管瘤的复发率约为5%,但草莓状血管瘤术后复发率较低。对于那些有血管瘤综合征者(即各种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全身有出血倾向者),更应积极准备亚急诊手术。

2.激光和冷冻治疗:适用于面积不大、不会影响美容的部位。在激光束照射下,数秒钟内组织变性、凝固坏死、炭化和气化。激光照射后的组织反应与烧伤类似,最后会遗留皮肤的瘢痕等改变。由于激光严重干扰了血管瘤内的血流动力学,减缓了血管瘤的生长,因此有利于病灶的自然消退,但它难以根治血管瘤。冷冻疗法,是将病损组织快速冻伤、坏死,因局部反应较大,已较少用。

3.放射与放射性核素治疗:X线照射不良反应较大,因此少用。目前,主要用于引起血小板减少及贫血的巨大血管瘤,放射性核素对草莓状血管瘤疗效特别好,治愈率可达95%,年龄越小,疗效越好。但其远期不良反应仍相当严重,包括骨骼、乳腺、生殖器、晶状体、甲状腺及皮肤等,会有较高的癌变性。

4.激素治疗:激素对生长期的草莓状血管瘤效果较好,半岁以内的婴儿特别适用,一岁以后效果较差。适用于颜面、耳、鼻等不适合手术切除的病灶,以及大面积迅速增大的血管瘤和巨大血管瘤合并血小板减少者。激素给药可经口服或静脉注射,也可局部注射,用药后,多能明显促使血管瘤退化。激素疗法的疗程一般为一个月左右,最好不要超过两个月。激素的不良反应也是多方面的,停药后多能恢复。

5.观察变化:如前所述,血管瘤尤其是草莓状血管瘤,有自行消退的可能,因此,对生长缓慢、其他疗法又会毁容的病灶,可密切观察其变化,有必要时,再考虑治疗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