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概 述
本病是起源于皮肤血管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婴儿或儿童。多见于头、颈部皮肤,但粘膜、肝脏、脑和肌肉等亦可发生,常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现,以枕部的鲜红斑痣最常见。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及分型
1.鲜红斑痣:又名毛细血管扩张痣或葡萄酒样痣,表现为一或数个暗红色或青红色斑片,边缘不整,不高出皮面,压之易褪色,头颈部多见、常在出生时出现,可随人体长大而增大,发生于枕部及额部或鼻梁部者可自行消退,较大或广泛的病损常终身持续存在。
2.毛细血管瘤:又名草莓状痣,表现为一个或数个鲜红色、柔软、分叶状肿瘤,压之不褪色。好发于头颈部,通常不在出生时出现,而是在出生后数周内出现,数月内增大,生长迅速,甚至可达数厘米。大多在1岁以内长至最大限度,以后可自行退化,数年内可完全或不完全消退。
3.海绵状血管瘤:损害一般较大,自行发生,在原有毛细血管瘤处发生或位于皮下,呈圆或不规则形,可高出皮面,呈结节状或分叶状,边界不太清楚,质软而有弹性,多呈淡紫或紫蓝色,挤压后可缩小,表面皮肤正常或与肿瘤粘连而萎缩。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发生,好发于头皮和面部,可累及口腔或咽部粘膜。
海绵状血管瘤可伴有血小板减少症和紫癜,主要发生于婴儿,偶见于成人,是一种严重类型,约1/4病例死于出血、呼吸道感染或恶变。
二、病理诊断
1.鲜红斑痣:组织病理示真皮上、中部群集的、扩张的毛细血管及成熟的内皮细胞,但无内皮细胞增生。
2.毛细血管瘤:可见增生的毛细血管及大而多层的内皮细胞,在某些明显增生区域内,管腔小而不清楚,以后发生纤维化。
3.海绵状血管瘤:见广泛扩张的壁薄、大而不规则的血管腔,甚似静脉窦,内皮细胞很少增生,其外膜增厚,形成纤维性厚壁。
治疗方法
婴儿特别是毛细血管瘤或海绵状血管瘤,早期可不予治疗,观察数年,如不消退,影响功能或美容时可选择适当的治疗。
1.硬化剂:适用于小血管瘤,常用硬化剂为5%鱼肝油酸钠溶液或1%-10%柳酸盐溶液,将其注射于血管瘤底部,每周或隔周1次,每次0.1~0.5ml,需数次后见效。
2.手术切除:适用于较大的血管瘤或内脏血管瘤。
3.冷冻疗法:液氮冷冻。根据血管瘤的大小和形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4.激光疗法:铜蒸气激光及氩离子激光对鲜红斑痣效果较好。
5.放射治疗:如X线照射,可试用治疗鲜红斑痣或毛细血管瘤。
6.小儿血管瘤如生长较快者可用皮质激素治疗。
临床进展
近几年小儿血管瘤的检查手段和诊治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和发展,血管畸形在治疗上还有一定难度,国内外学者都在探索总结之中,现将福建福州市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陈进木等人撰写的有关小儿血管瘤研究的论文摘录如下,以便更好地介绍小儿皮肤血管瘤的治疗进展。
一、手术治疗
血管瘤的手术切除,至今仍有争议,多数人认为,皮损面积不大,比较局限,又不在身体暴露部位,没有自然消退征象,可采用手术切除,特别是草莓状血管瘤和部分混合型血管瘤宜早期手术。手术复发率与多种因素有关,尤其毛细血管瘤类型复发率低,海绵状血管瘤复发率高。减少出血,避免复发,警惕疤痕,有损美容都是至关重要问题。
二、中医中药
唐英用消瘤易治疗海绵状血管瘤17例。紫丹参30g,莪术12g,当归尾10g,炮山甲12g,藏红花10g,制香附10g,乳香、没药各10g,石见穿3Og,白花蛇舌草30g,淡子芩10g。据气虚、纳呆、痰浊之偏重加减。每日1剂煎服,同时吞服水蛭胶囊2粒,早晚各1次。 结里痊愈有效率8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