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定义
中医称血瘤,起源于中胚层,是先天性毛细血管增生扩张的良性肿瘤,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生。少数在儿童期或成人期开始发病。随年龄而增大,到成年停止发展。多数侵犯头、颈部皮肤,但粘膜、肝脏、腿和肌肉等处也可发生。在婴儿期增长迅速,以后逐渐停止生长,有时会自行消退。该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可引起一些合并症,如遇外伤或感染时可引起出血或溃疡、动静脉瘘和血小板减少等。
病因
属先天疾患,为皮内毛细血管扩张增生,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及血管畸形所致。
临床表现
临床上分为鲜红斑痣,单纯性血管瘤,海绵状和混合型血管瘤四型。
鲜红斑痣:又称毛细血管扩张痣或葡萄酒样痣,多发性,常在出生后不久发生。以枕部,面部前额一侧多见,多为单侧,偶发双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婴儿期生长快,以后发展缓慢,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扩大,有些可以自行消退,较大或广泛者可持续终生。皮损大小不一,为淡红色或紫红色斑,压之褪色,成年时表面有小结节状增生。
单纯性血管瘤:又称毛细血管瘤或草霜状瘤,表现为一个或数个鲜红色半球形柔软而分叶状肿瘤,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3-5周出现,生长速度快,在部分在1岁内长到最大限度,可消退,少数并发海绵状血管瘤。多在5-7年内消退。
毛细管型血管瘤由大量错杂交织的扩张毛细血管构成,多发于颜面部皮肤,呈鲜红或紫红色,与皮肤表面相平,周界清楚,外形不规则,大小不一,从小的斑点到数厘米。以手指压迫肿瘤,表面颜色退去,解除压力后,血液立即充满,肿瘤恢复原有大小和色泽,这种类型的大面积者称为葡萄酒斑状血管瘤。另一类型为杨梅样血管瘤,突出皮肤,高低不平,似杨梅状。
海绵状血管瘤:常发生在皮下和粘膜下,可深达肌层,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生,好发于头部和面部,损害为红色、紫红色、深紫色,呈扁平状、半球形、结节形,不规则形,指头大至鸡蛋大,边界清楚或不清楚,触之柔软似海绵样,压之缩小,去压后恢复,增大时可破溃或继发感染。
蔓状血管瘤主要由血管壁显著扩张的动脉与静脉直接吻合而成,是一种迂回弯曲、极不规则而有搏动性的血管瘤,多见于成年人。常发生于颞浅动脉所在的颞部或头皮下组织中。肿瘤高起呈念珠状,表面温度较高,扪诊有震颤感,听诊有吹风样杂音。将供血的动脉全部压闭,肿瘤的搏动和杂音就会消失。肿瘤可侵蚀基底的骨质,也可突入皮肤,使其变薄,甚至坏死出血。注意蔓状血管瘤可与毛细管型或海绵型血管瘤同时并存。
海绵状血管瘤由衬有内皮细胞的无数血窦所组成,血窦大小、形状不一,如海绵状。窦腔内充满静脉血,并且彼此交通。有时窦腔内血液凝固而形成血栓,血栓可钙化为静脉石。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颊、颈、眼睑、唇、舌或口底部,位置较深时,皮肤或粘膜颜色正常;肿瘤位置表浅时,则呈蓝色或紫色。肿瘤边界不清,扪诊柔软,可以被压缩,有时可扪及静脉石。肿块体位移动实验阳性,当头低位时,肿瘤充血膨大;抬头后,肿块缩小而恢复原状。肿瘤较大时,可引起颜面、唇、舌畸形及功能障碍。病员一般无自觉症状,但继发感染时,可引起疼痛、肿胀、溃疡、出血。海绵状血管瘤有时与毛细血管瘤并存。
混合型:由两种类型的血管瘤同时存在,而以一型为主。
诊断
1.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生大小不等鲜红色或紫红色的新生物;
2.各型血管瘤的皮损特点;
3.组织病理;
4.鲜红斑痣:真皮内毛细血管增生与扩张;
5.单纯血管瘤:真皮或皮下组织内毛细血管及血管内皮增生;
6.海绵状血管瘤:真皮和皮下组织内大小不等的血管腔,外膜细胞增生。
治疗
鲜红斑痣:鲜红斑痣可用氩离子激光治疗。铜蒸气激光、二氧化碳激光和冷冻均有效。也可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磷32或锶90于患处敷贴,早期治疗效果尚好。外用掩盖性化妆品。
单纯性血管瘤:多数患者的皮损可在3-5岁逐渐消退。不必治疗。对长期不消退(5-7岁)或生长很快,向重要器官侵袭,或反复出血或形成溃疡,损害较大者,可采用X线照射、二氧化碳激光或液氮冷冻、磁疗或瘤内注射皮质类固醇混悬液治疗,但应注意出现疤痕等副作用。
海绵状血管瘤:硬化剂局部注射常用鱼肝油酸钠局部注射,注意每次用量不可过大,否则会引起局部明显坏死;可用浅层X线照射,小者用二氧化碳激光或液氮冷冻,大者可手术切除。但有时会出现复发。
皮质激素:瘤体增大不适宜手术者,可用醋酸强的龙局部注射,每周1-2次,缩小后减量。
婴儿血管瘤生长迅速,或累及重要器官,或伴有血小板或出血倾向,可服强的松。
以上药物的剂量及用法,须遵医嘱。
治疗血管瘤应考虑血管瘤类型、位置,以及患者的年龄等因素。目前的治疗方法有外科切除、放射治疗、低温治疗、激光治疗、硬化剂注射等,一般采用综合疗法。对婴幼儿的血管瘤可考虑暂时观察,有少数病员能自行消失,如生长迅速时,应及时手术切除。放射治疗效果尚不能肯定,且有致癌的可能,目前已很少应用。
婴儿或儿童的血管壁内皮细胞仍处于胚胎状态,对激素治疗较敏感。对婴幼儿生长迅速的海绵状血管瘤,可试用强的松龙行瘤腔注射,或口服强的松,有时能使肿瘤停止生长或明显缩小。成人的血管瘤对激素不敏感。海绵状血管瘤可用3%鱼肝油酸钠或其他血管硬化剂行瘤腔注射,使瘤腔组织纤维化、瘤腔闭锁,致肿瘤缩小或消失。注射时宜暂时压迫周围组织,阻断血流,1~2周注射1次。注射剂量视肿瘤大小而定,一般鱼肝油酸钠1次不超过5ml,如疗效不好可用外科手术切除或低温治疗。面部毛细血管瘤可试用氩离子激光照射,激光或低温治疗对粘膜下海绵状血管瘤有一定疗效,但对葡萄酒斑状血管瘤疗效不佳。
能切除的血管瘤可行手术切除。切除唇、舌部血管瘤应以不影响功能为前提,如肿瘤过大则宜做分期切除,以免影响功能和外形。切除后可向残留的肿瘤内注射硬化剂,肿瘤切除后的创面可直接缝合或用局部皮瓣转移修复,大的创面要游离植皮,洞穿的缺损需行组织移植整复。蔓状血管瘤手术时应先结扎切断与肿瘤交通的动脉,有时因病变广泛,手术时需作一侧或双侧颈外动脉结扎,以减少出血。近年来,应用经导管动脉栓塞(TAE)技术,其止血效果远比颈外动脉结扎好。颌骨中心性血管瘤手术时极易出血,要充分备血,并采用低温、降压麻醉来控制出血。手术也应结扎一侧或双侧颈外动脉,或直接结扎下牙槽动脉或颌内动脉,当然应用TAE技术更好。颌骨中心性血管瘤应尽量采用保存性手术。在有效控制出血的情况下,可仅刮除骨内病变,保留更多的骨组织以维护面部外形。骨质破坏过多过大,出血难以控制的病例也可采用切骨术。
目前,治疗血管瘤的方法虽较多,但对某些大的血管瘤的治疗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疗效评价
1.治愈:皮损或肿瘤消退,未引起局部坏死,留有不显著的疤痕;
2.好转:皮损或肿瘤缩小,对其他器官侵袭减轻,血小板恢复正常,凝血因数正常;
3.未愈:皮损或肿瘤无显著变化,血小板及凝血因数异常未纠正,对其他器官侵袭或压迫未减轻。
专家提示
鲜红斑痣,除影响美观外,无大的妨碍,不必刻意求治,外用接近肤色的掩盖化妆品即可。单纯性血管瘤可以等待至5-7岁,3/4患者的皮损自然消退。不要听信庸医敷药外治,造成出血感染甚至毁容的严重后果。血管瘤生长很快或侵袭压迫邻近器官,引起严重后果(如气道闭塞、哺乳困难)时,应速到有条件的医院诊治。
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