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医生,你是不是没有仔细给我检查?我三个月前体检还发现有胆囊息肉呢,怎么这次没有啦?”一名患者闯进超声检查室,手里扬着报告结果气愤地说。为了慎重起见,超声医生又重新观察了胆囊,结果还是没有发现。如果不是检查错误,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胆囊息肉这么快就脱落了?
其实,超声报告上所谓的“胆囊息肉”与病理类型上的胆囊息肉不是同一回事,规范来说应报告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或胆囊小隆起病变”。胆囊息肉样病变,并非一种病理变化,而是包括胆固醇息肉、腺肌瘤、炎性息肉以及腺瘤等不同病变类型,由于这一系列病变在声像图上具有相似表现,单纯超声检查不足以对上述病变做出准确可靠的分型,因而统统称之为“息肉样病变”。然而在这些病变中,有些是可能消失的,如胆固醇息肉可以脱落,也可以再生成;腺瘤也可以发生出血、坏死,脱落;而炎性息肉也可以随着炎症的好转而消失。和大家捉迷藏的胆囊“息肉”可能就是上述类型。
胆囊息肉患者大多无临床症状,或仅有消化不良、上腹部不适等症状。上述几种病理类型中,腺瘤有潜在的恶变可能。因此临床上当胆囊息肉伴有明显临床症状、胆囊结石或直径≥10mm或者在复诊时发现明显或快速增大者,建议行胆囊切除术;若无上述症状,建议每3-6个月复查,动态观察息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