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肝胆病 > 胆囊息肉 > 正文

医治胆囊息肉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9-15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由此可见,胆囊切除与结肠癌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医治胆囊息肉虽然尚未成为定论,但亦应引起高度重视肝损害:目前己证实石胆酸对肝细胞具有一定毒性。而胆囊切除后次级胆酸在肠遭增多,所产生的石胆酸经肝肠循环进入肝脏,从而造成慢性肝损害胆汁的成石性升高:胆囊切除后。胆盐池明显减小,肝胆管的胆汁酸浓度降低对胆固醇的溶解能力降低,易形成结石,这是因为切除胆囊后,胆汁的浓缩失去了场所而浓缩的胆汁对胆固醇的溶解度高。胆固醇不易形成结晶。 胆囊是贮存和浓缩胆汁的囊状器官,其容量为40~60 ml左右,位居肝脏面的胆囊窝内。呈梨形,可分为胆囊底、胆囊体、胆囊颈和胆囊管。胆囊底是胆囊突向前下方的盲端,钝圆且略膨大,多露出于肝的前下缘,与腹前壁相接触。胆囊底体表投影在右锁骨线与右肋弓相交处的稍下方,胆囊炎时,此处可有压痛,胆囊体是胆囊的主体部分,与胆囊底之医治胆囊息肉间无明显界限。胆囊体向后逐渐变细移行为胆囊颈。胆囊颈向下移行为胆囊管,长约3~4 cm。胆囊颈与胆囊管的黏膜形成螺旋状的皱襞螺旋襞,具有节制胆汁的流入和流出的作用,同时亦是胆囊结石易嵌顿之处。胆囊借疏松结缔组织附着于肝脏脏面的胆囊窝内,其下面有腹膜覆盖。胆囊的左邻右舍是,上方为肝,下方为十二指肠和横结肠。

  从而使接受胆囊切除的患者空前增多,大部分临床医师向患者解释:“胆囊切除后对人体没有影响”,为很多患者接受这项手术吃了定心丸”。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胆囊切除后对人体至少有以下几点不良影响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胆囊具有储存浓缩胆汁的功能,以适应人体进食时对胆汁的集中需求。胆囊切除后胆汁失去浓缩储存的场所而盲接进入肠道,使进食期胆汁相对不足从而影响消化吸收,特别是影响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可诱发脂肪泻及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等碱性反流性胃炎:胃大部切除可致碱性反流性胃炎,正常人进食后胆囊收缩使胆汁集中大量进入肠道。这一过程与胃十二指肠的分泌及蠕动是有规律地同步进行的。胆囊切除后胆汁持续进入肠道而又缺乏食物和胃酸的中和,胆汁可在十二指肠内淤积而逆流入胃,使胃内PH值升高,细菌繁殖,而使胃粘膜充血、水肿、脆性增加,胃腺体萎缩及溃疡形成。曾有人对胆囊切除6个月后的患者行胃液检查,发现其中胆汁酸含量明显增加,医治胆囊息肉最低增加2倍,最高增加380倍,平均增加24倍。胃酸分泌明显下降,胃壁细胞受损。胃镜下呈弥漫性炎性改变结肠癌发病率可能升高。有人对700例结肠癌病例作回顾分析后发现,6千例有胆囊切除史,并发现胆囊切除10年以上,九十岁以上高龄患者比未切除胆囊患者的大肠瘤和癌的比明显增加,前者由21.8%增加到38.5%,后者也从7.7%增加到17.8%。另有人随访胆囊切除后10年以上的病例发现,女性结肠癌的发生率比一般女性高约70%。其中右半结肠癌的发生率比一般高2倍。

  由于胆汁不足,将出现脂肪吸收障碍而出现腹泻。胆囊是一种弹性囊状器官,具有调节和维持胆道压力的功能,使胆汁单向流动,防止肝、胰逆流。胆囊切除后,胆囊失去缓冲压力作用,可出现胆汁向肝、胰逆流现象。胆囊切除后,非进食时胆汁不断排入肠道,再被吸收至肝脏,循行于肝肠之间。此时由于胆汁和肠道细菌接触,可产生较多的次级胆酸,这种物质对肝细胞有一定的损害。胆囊切除后还会出现胆汁性返流性胃炎。这是因为胆汁持续不断进入肠道,空腹时缺乏胃酸和食物中和,医治胆囊息肉胆汁可在十二指肠蓄积逆流入胃。胆汁对胃粘膜的损害是很大的胆囊切除术近代医学术上作为治疗胆囊息肉、胆囊炎、胆囊结石等胆囊良性病变的方法,运用于临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胆囊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且目前在县级及部分乡镇医院己能熟练开展胆囊切除术。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