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临诊体会风湿性心脏病发热时心阴虚较明显,心肌炎之初期以阴虚为主,此时治疗以清热解毒养心阴为主。病久渐出现气虚,需用气分药,如党参、黄芪等;如合并有气滞或肝郁气滞加柴胡剂舒肝理气。病情再进一步发展到出现阳虚的症状,如心脾肾阳虚,哪一脏为主选用哪一脏药为主,如通心阳以桂枝为主,健脾以四君子为主,温肾阳以附子为主,如真武汤。当然温肾阳同样可以影响到脾阳及心阳,如阳虚甚则发生水肿,此时只有气分药就不够了,需在益气温阳的基础上加利水药,如茯苓、泽泻、车前草(比车前子好)、益母草。腹水较重者宜攻补兼施或交替使用。病到血分肝脾肿大瘀血重者只用利水药效果不好,必须加用血分药,以当归芍药散加减。如有心源性肝硬化,则需要加三棱、莪术、红花等破血药物,寓补于攻下之中。便秘者可加二丑面(可用到6g)。病到后期除阳虚外必出现阴虚,证见舌光红紫暗,在滋阴药中加温阳利水药,可用炙甘草汤加减。重度心衰可发生阳脱,用温阳敛阴固脱之剂,重用参、附、姜、山萸肉,山萸肉可用30~60g,用黄芪、白术固脱止汗更好。生脉散、保元汤敛阴既固里又固表。心阳虚心率快,可适当加入北五加皮3~10g(一般维持量是3g)。
5.阳气虚脱 气喘心悸,不能平卧,烦躁不安,四肢厥冷,浮肿尿少,大汗淋漓,脉微细欲绝,治疗宜育阴回阳固脱,如保元汤、真武汤、生脉散等,重用山萸肉12g,黄芪20~30g,人参10g,附片10g,干姜10g,回阳救逆。
4.气阴两虚 心悸气短,头晕乏力,口干,颧红盗汗,畏冷,心烦失眠,舌红,脉细数或结代,治宜益气育阴,可用炙甘草汤、生脉散、复方人参汤等,常用药:党参10~15g,丹参10~15g,沙参10~15g,柏子仁10~15g,麦冬10g,五味子10g,桂枝10g,北五加皮3~10g等。
3.心肾阳虚 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畏寒肢冷,尿少浮肿,面色青紫,舌胖质暗苔白腻,脉细数或结代,治宜温阳利水,佐以理气活血。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党参12~15g,白术12g,茯苓15g,桂枝10g,附片6~10g,生姜10g,当归10~12g,丹参12~15g,车前草12~15g,北五加皮3~10g。
2.心脾阳虚 心悸气短,腹胀纳少,轻度浮肿,舌胖质暗苔白,脉细数或结代。治宜温阳健脾,活血利湿。四君子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可加用益母草、车前草、当归、北五加皮、丹参等药。
一、辨证施治1.心阳虚 心慌、心悸、气短乏力,动则心悸,舌质略暗,苔薄白,脉细数。治疗以益气养心,当归汤加减:党参20~30g,黄芪20~30g,桂枝10~12g,白术 12~15g,当归12~15g,丹参12~15g,远志10g,茯苓15~30g,柏子仁12g。
心力衰竭中医治疗?心力衰竭中医治疗你有去了解吗?心力衰竭中医治疗你去查找过吗?我来告诉你:心力衰竭属于中医“心悸”、“怔忡”、“咳喘”、“痰饮”、“水肿”等范畴。《素问·痿论篇》曰:“心主身之血脉。”由于心病日久,心阴阳俱虚,心气虚则血脉鼓动无力,流行不畅,气滞血瘀。诸脏腑因失血所养而虚衰:脾虚则纳差腹胀,不能正常运化水谷而生痰成饮;肺气虚致肺血瘀阻则气短咳喘;肾阳虚,不能利水,出现尿少浮肿;肝藏血,肝虚则肝血瘀滞而肿大。《金匮要略》指出:“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了心水症的一般症状,类似现代的心力衰竭。其主要原因为心阳虚,心气不足,故治疗上应以益气温阳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