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20年来,心力衰竭病人的发病原因、年龄、死亡率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我国心力衰竭治疗方法上的创新和提高。
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疾病,临床上许多疾病都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由上海瑞金医院心脏疾病专家戚文航教授领衔的研究小组,通过对上海市12家市级医院的2400名心力衰竭患者的调查显示,心力衰竭的发病原因在1980年主要是心脏瓣膜病变,以风湿性心脏病为例,1980年它所引起的心力衰竭占47%,到2000年仅达8.9%。冠心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则呈现出上升趋势,由1980年的29.1%上升到2000年的50%。心力衰竭的发病年龄也由1980年的51.5岁上升到2000年的68.8岁。20年来,心力衰竭住院病人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从80年代的13.8%下降到20世纪末的6%。
研究人员分析认为,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是心力衰竭发病年龄增高、死亡率下降的关键。此外,通过20年来医学知识的不断宣传、灌输,许多心力衰竭患者患病的同时加强自我检测,一批早期患者得到了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