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呼吸系统 > 哮喘 > 正文

夏季哮喘的治疗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2-11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制作与服法将向日葵花盘(去籽),同弯根一起取下,放室外风干,每次从发病季节开始,每天切碎一个花盘,水煎,当茶饮,连服数日可减轻哮喘发作。

  单味性能与功效向日葵性平、微温,味甘,益肺化痰定喘。
  原料向日葵10只。
  7.葵花冲剂保肺,化痰,定喘。
  制作及服法猪肺(或羊肺)与五味子同煮至极烂,去药渣,分数次食肺饮汤。
  单味性能与功效猪肺或羊肺,性温,味甘,入肺经,补肺虚。五味子能性温,味酸、甘,收敛肺气,化痰止喘。五味子能缓解小白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对过敏性豚鼠哮喘模型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原料猪肺(或羊肺)1只,五味子50克。
  6.五味肺补肺虚,化痰止喘。
  制作及服法将豆腐、麦芽糖、生萝卜汁混合煮沸,待温,每日早晚各分服1次。
  单味性能与功效豆腐性平,味咸,无毒,入肺、大肠。麦芽糖性平,味甘,健脾和胃。生萝卜性寒,味甘,入肺经,化痰润肺,止喘。
  原料豆腐500克,麦芽糖100克,生萝卜汁1杯。
  5.豆腐粥润肺和胃,化痰止咳,亦能定喘。
  制作及服法新鲜无花果捣汁半杯,开水冲服,每日1次,以愈为度。
  单味性能及功效无花果性平,味甘,无毒,入肺、脾、胃经,清热润肺止喘。
  原料新鲜无花果100克。
  4.无花果饮清虚热,滋养肺阴。
  制作及服法将淮山药捣烂,加甘蔗汁半碗,放锅中隔水炖熟服食,每日1次。
  单味性能与功效甘蔗汁性微凉,味甘,入肺胃经,能清热生津,下气润燥。淮山药,性平,味甘,入肺、肾、脾经,能健脾补肺,固精益肾。
  原料淮山药100克,甘蔗汁半碗(约100毫升)
  3.蔗汁淮山糊润肺健脾,化痰止咳。
  制作及服法北瓜切碎,加入适量麦芽糖,放入陶瓷锅内,加水适量,煮至极烂,去渣,将汁再煮,浓缩后在加入100克姜片所取姜汁,稍煮,每次服1匙,每日3次,开水冲服。
  单味性能及功效北瓜性平,味甘,无毒,入肺经,能润肺止咳平喘。生姜暖肺祛寒。麦芽糖调中、益气。
  原料北瓜500克左右,麦芽糖100克,生姜100克。
  2.北瓜汁润肺止咳平喘。
  制作及服法冰糖、杏仁,加水适量同煎,文火煨,至药液粘稠呈糊状,去药渣,早晚2次分服。
  单味性能与功效冰糖性平,味甘,入肺脾经,和胃润肺,止咳嗽,化痰涎。杏仁,既有发散风寒,又有下气除喘之功。可见此方对平素易患感冒、哮喘者尤宜。
  原料冰糖50克,杏仁50克。
  1.冰糖杏仁糊润肺祛痰、止咳平喘、下气润肠。
  表现为容易感冒,怕冷,打喷嚏,流清涕,鼻塞,气短声低,咳痰清稀色白,面色恍白,易出汗,或胸部发育畸形,呈桶状,容易发展成肺气肿、肺心病。
  肺虚
  哮喘反复发作,寒痰伤及脾肾阳气,热痰耗灼肺肾阴液。久咳久喘,肺气亏损,肺气虚弱,则致肺失清肃宣发之功,发为咳喘。肺气虚损日久,则伤及脾胃中焦之气,脾胃为化生气血之源泉,脾胃运化失常,水饮枢转不利,或蕴为痰上伏于肺而碍其肺气宣降;或气血生化不足则全身脏器失其濡养。血亏则精损,气虚则火衰,肺脾气虚日久,则致肾气不足,无以气化,无以摄纳,无以固藏,元阴元阳俱损,则命将危矣。故补虚三要,肺、脾、肾是也。食疗原则采用补肺、健脾、益肾的方法,有助于帮助哮喘患者增强体质,加快其痊愈,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
  大部分哮喘患者在春秋气候变换之时容易发作,发病季节过去之后则不发病,或哮喘发作甚轻,几如常人,这个时期我们称为哮喘缓解期。尔后则又复发,如此反复多年,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抵抗力下降,病未发而根未除,导致哮喘发作的根本因素--气道过敏性炎症未痊愈。故我们平时必须采取扶正治本措施。阳气虚者应予温阳,阴虚不足者则予滋养。
  食疗方法:
  哮喘是一种急性发作的慢性疾病,食疗的疗效是缓慢显现的,在哮喘急性发作时是代替不了药物治疗的,所以食疗应该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在哮喘的缓解期进行。对哮喘病人来讲,关于食疗的注意和禁忌事项似乎规矩甚多。我们在临床过程中,看到不少病人,尤其是青少年儿童,由于家长对小孩的饮食控制过于严厉,禁这禁那,以至营养不良、面黄肌瘦,影响其生长发育,且失去抗病能力及其自身恢复的功能。一般而言,辛辣、腥味最好避免。但也要视病者的病情、体质以及平时的生活饮食习惯而有所不同。在痰湿偏重的患者中,应控制油腻厚味之品,适当减少甜食。当然,哮喘的发病于过敏因素有关,鱼腥虾蟹以及世俗中所谓要"发"的食品,对哮喘的发病较为密切,应密切注意,具体将在分述中介绍。

  夏季哮喘的治疗你了解吗?夏季哮喘的治疗你知道多少?下面为你解说夏季哮喘的治疗。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