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近二千万人、全世界约1.5亿人罹患此病。近年来,哮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增高趋势。我国华南地区1980年儿童哮喘患病率为1.9l%,而1998年上升为5%,香港1986年儿童哮喘患病率为6%,而1996年上升为12%。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0万人死于哮喘病。该现象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各国政府和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
近10年来,随着现代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对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并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和观点,使支气管哮喘的研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1994年在WHO的指导下,国际哮喘专家小组制定了《全球哮喘防治创议》。我国于1997年制定了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根据上述两个文件实施情况和研究进展,2002年"创议"和"指南"都做了相应的修改。这对于规范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治疗、管理和预防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现参考有关文献资料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与治疗进展做一介绍。
几十年来,由于对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理认识不足,有关支气管哮喘的定义一直存在着较大分歧。70年代,普遍认为支气管哮喘是由于过敏源刺激,支气管痉挛、气流受阻这样一种功能性疾病。解痉治疗做为支气管哮喘的一线治疗,但随着支气管解痉剂(β2受体激动剂)的大量应用,哮喘的发病率、住院率和死亡率也随之升高。如新西兰出现过二次哮喘死亡率增高,一次是60年代中到70年代初,大量使用异丙基肾上腺素;一次是70年代末大量使用丙喘宁。据分析上述二药的销售量与当地哮喘的死亡率呈正相关。当新西兰政府限制该二药的使用后,死亡率亦随之下降。该现象使人们沉思哮喘并非是单纯的支气管平滑肌痉挛。80年代末迄今,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现代免疫学的进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支气管哮喘是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并得到了各国学者的公认。
目前支气管哮喘的定义是: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这种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的增加,并引起反复发作性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定义明确了气道炎症是支气管哮喘的病理基础,肯定了哮喘的"气道炎症学说",确立了抗炎治疗是支气管哮喘的一线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