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抗炎症治疗。纤维化是机体对炎症所致组织损伤的自我修复反应,长期、反复的肝脏炎症反应是肝纤维化形成的前提。炎症因子及炎症过程中细胞因子生成失常是导致ecm生成增加、降解减少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研究结果已表明,肝纤维化的抑制或减轻往往是与肝组织炎症改善是同步的。糖皮质激素,前列腺素及中药小
柴胡汤均是通过抑制炎症而达到抗肝纤维化目的的。持续有效的抗炎症治疗、抑制炎症反应是抑制纤维化进展的治疗手段之一。
1、针对原发病的病因治疗是抗肝纤维化治疗的最主要有效手段。α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三年随访结果表明,治疗后临床显效(血清hcv-rna转阴,
肝功能恢复正常)、有效(hcv-rna未转阴但肝功能恢复正常)及无效病例与其血清ⅲ型前胶原端肽(p-ⅲ-p)、7s胶原含量下降成正比;显效病例的肝纤维化改善率达70%,有效及无效病例基本无变化,对照组病例的肝组织纤维化不但未见改善,且有40%的病例进一步恶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经贺普丁长期治疗后显示有效的病例,肝组织纤维化亦有一定程度的减轻。血色病、空-结肠吻合术引起的肝硬化以及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在去除病因或手术纠正后可使肝硬化逆转;酒精性肝硬化在长达十年之久的戒酒后,肝脏可恢复到接近正常 。连续服用抗癌剂uft四年而出现腹水、食道
静脉曲张的肝纤维化患者在终止给药后腹水迅速消失,血清p-ⅲ-p、7s胶原与透明质酸含量显著下降,icg排泄试验及食道静脉曲张均显著改善。表明有效的病因治疗可抑制肝纤维化进展,促使肝纤维化逆转;即肝纤维化的有效防治首先是针对原发病的治疗,目前在我国需急解决乙肝病毒的持续感染问题。
肝脏慢性损伤过程中细胞外基质(ecm)累积所形成的肝纤维化通过有效的治疗是可以逆转的,一旦形成肝硬化便难以逆转。肝纤维化的有效治疗主要包括针对原发病的病因治疗,抗炎症治疗及抑制肝内ecm生成、促进ecm降解等。
肝纤维化为诸多慢性肝病发展至肝硬化过程中所共有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是影响慢性肝病预后的重要环节。在对其原发疾病(如我国最常见的慢性乙型肝炎)尚无有效病因治疗方法的情况下,减缓或阻止肝纤维化进程是一相当重要的治疗对策,但迄今为止,国外尚无实质意义上抗肝纤维化的药物或方法投入临床应用。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外研究的重点仍集中在基础研究(细胞信号传导),以期从阐明肝纤维化形成机制方面寻找突破口。目前现代生物医学抗肝纤维化治疗研究是着眼于发病机制的某个关键环节,这种寻求单环节阻断的治疗方法难与肝纤维化的复杂病理机制相适应;而相关细胞因子的双刃剑样作用及结缔组织的全身分布与脏器特异性之间也存在着尚难以克服的矛盾。因而抗肝纤维化治疗研究着眼于发病环节的某一关键点的思路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