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消化系统 > 胃炎 > 正文

慢性胃炎药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3-31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笔者治疗慢性胃炎的理论依据即:胃肠道胆碱能神经及受体攻能的部分受损及恢复。这种展新的认识是以往传统临床治疗及教科书中所没有的。并在近年来临床治疗体会、经验及理论总结过程中逐步完善。对比:  1.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比较,首先是解除症状的快慢,其二是治疗时间的长短,其三是复发问题。  2.本治疗方法部分不同于传统中西医,即笔者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按胃动力分型指导临床治疗。举例:  潘增强,男64岁,河北省辛集市旧城镇人,患慢性胃炎40年余,患者个性较强,自述自年轻时就见不得事,为一点小事就生气、郁闷,而且这种情绪几天都扭转不过来,后来出现上腹疼痛,胃反酸,心口处发堵,饭后症状更明显,有时疼痛加重时,用手按压胃部,不得不放下工作,休息治疗。  2006年胃镜检查为慢性浅表性胃炎。40多年来多方求医,中西药用过不少,其间服用过中药汤剂、胃康灵、吗叮啉、滇茄类药等作用不明显,近服舆羹拉唑后胃部疼痛有所减轻,后经别人介绍来我处就诊。分析:  慢性胃炎药病因病机:为心身因素引起,即长期抑郁,愤怒造成。  按胃动力分型:为胃节律紊乱型。上腹出现疼痛为胃痉挛和胃胀气所致。  笔者采用拟胆碱能阻滞中药组方与中药肠动力药物相结合并加入消炎保护胃粘膜的中药,辅以西药雷尼替丁等,服用三副中药后几乎症状全无。后来就诊时由于考虑经济问题三副药中去除了部分肠动力药,服完后症状又出现,再按第一处方服六副中药后愈至今。  杜伟,女,69岁,天津市河北区人。2006年2月下旬因必悸、胸闷、气短、咽喉部有明显阻塞感,不思饮食、便秘、恶心、乏力、头晕、失眠、双下肢水肿,卧床不能活动,血压170/115,先后在天津市两家大医院住院治疗。期间因心功能不全输液,并服用中药汤剂,吗叮啉、舒肝健胃等各种药物不见效,后经本人治疗。分析:  病因病机:为循环代谢因素。即长期右心功能不全胃肠部瘀血所致。  胃动力分型:为胃动力缺乏型结合胃运动节律紊乱型。  经本人以中西药治疗心功能不全的同时,辅以治疗此型胃炎的中药,仅服半副后,第二天早上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服二十剂后,患者饮食正常,大便顺畅,能外出散步,以往的高血压降为正常,睡眠质量大为改善。  赵小茹,女,36岁,河北省辛集市天宫营乡人。于2005年11月份经营小吃生意,不久患病,且病情逐渐加重后来我处就诊。患者自觉上腹胀痛明显,不思饮食、烧心,全身无力,暖气后上腹胀痛稍减轻。自述非常痛苦,不想活了。分析:  病因病机:心身因素合饮食因素引起。患者长期精神紧张加之饮食不规律,且饭后不休息骑人力三轮车,大量血液流向下肢,使参与胃肠部消化的血液相对减少。  胃动力分型:为胃动力缺乏型。  以往西医在治疗这种症状较重型胃炎时,采用禁食,胃肠减压术,静脉给液等措施。以减少食物在胃肠内发酵,引流胃内容物及气体。但停用上述措施后,许多慢性胃炎病人症状又出现,不易治愈。2005年由于笔者在这方面的治疗措施、方案还不太完善(没有现在作用快速),笔者只采用拟胆碱中药与消炎保护胃粘膜中药结合,西药阿莫西林与硫糖铝饭前口服。患者服药后症状逐渐减轻,服14副中药后痊愈,至今无复发。但其中还是显示了其很强的胃肠动力作用,比患者之前服用的西沙必利有明显优势,患者服3副药后出现腹泻,以后减少正常用量并加健膜中药后腹泻不再出现。  金山,石家庄郊县鹿泉人,男,50岁,患胃病20年余,长期腹胀便秘、烧心、矢气频繁,刚躺下睡觉时咳嗽,不能立即入睡,咽部经常充血不适,其间就医服药无数,先后服用过果胶铋、斯达舒、木香顺气,中药汤剂及西药多种疗效不显著,后来我处就诊。分析:  慢性胃炎药病因病机:感染因素是主要因素。患者患慢性咽炎,其含有大量病菌的痰液不留意咽入胃所致。且一旦慢性胃炎形成后,胃浊气不降,上扰胸咽,以致于咽炎长期不愈。  胃动力分型:为胃动力缺乏型。笔者采取拟胆碱中药与消炎保护胃粘膜中药结合,中药排气药与西药排气药结合,服6剂中药后,患者以上症状皆大为改善,睡眠时不再咳嗽,便秘消失,咽部不再充血不适。再巩固20剂愈。  以上几个典型病例的治疗中处处体现出理论是指导临床治疗的基础,其疗效是明摆着的,这与患者的密切配合和支持是分不开的。笔者希望与更多的慢性胃炎患者共同探讨。

笔者在网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慢性胃炎的新见解与治疗原则》的文章,笔者尽量写的通俗易懂,但还是有些网民看后觉得有些叙述专业性较强,不易弄懂。为感谢广大患者与网民的支持,笔者就临床治疗中的几个案例及体会介绍如下,以便人们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

慢性胃炎药物治疗的临床例证对比

下一篇:慢性胃炎病因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