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胃炎是胃粘膜炎症的统称。常见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胃炎常见的为单纯性和糜烂性两种。前者表现为上腹不适、疼痛、厌食和恶心、呕吐;后者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有呕血和黑粪。慢性胃炎通常又可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慢性胃炎病程迁延,大多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一般仅见饭后饱胀、泛酸、嗳气、无规律性腹痛等消化不良症状。确诊主要依赖胃镜检查和胃粘膜活组织检查。??本病觉见于成人,许多病因可刺激胃,如饮食不当,病毒和细菌感染、药物刺激等均可能引发本病。
【病理改变】
病变可为弥漫性或仅限于胃窦部粘膜的卡他性炎症粘膜充血水肿表面有渗出物及粘液覆盖可有点状出血和不同程度的糜烂因有膜有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及少数嗜酸粒细胞浸润水肿粘膜血管充血偶有小的间质性出血严重者粘膜下层水肿充血
二、慢性糜烂性胃炎
内镜下常表现为多发性点状或阿弗他溃疡。慢性非糜烂性胃炎可为特发性,也可由药物(特别是阿司匹林和非甾体类消炎药,参见消化性溃疡的治疗部分),克罗恩病或病毒感染所引起。幽门螺杆菌可能在此不发挥重要作用。
症状多为非特异性的,可包括恶心,呕吐和上腹部不适。内镜下显示在增厚的皱襞隆起边缘有点状糜烂,中央有白斑或凹陷。组织学变化多样。尚无某种方法具有广泛疗效或可治愈。
治疗多为对症治疗,药物包括制酸剂,H2拮抗剂和质子泵,李氏胃炎贴,同时应避免服用可使症状加重的药物和食物。复发和恶化多见。
【辨证】虚寒挟热。
【治法】温中补脾,清热理气。
【方名】胃炎验方。
【组成】太子参10克,吴萸3克,焦栀仁9克,枳壳9克,木香9克,薤白9克,香附9克,炒神曲9克,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超医方。
一、急性胃炎的分类
急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的一种急性炎症反应。引起急性胃炎的原因很多,有化学原因、物理原因、融物原因和毒素原因等。急性胃炎患者常有上腹疼痛、恶心、嗳气、呕吐和食欲减退等。其临床表现常轻重不等,但病均急骤,大都有比较明显的致病因素,如暴饮暴食、大量饮酒或误食不洁食物、受凉、服用药物等。由药物和应激因素引起的胃炎,常仅表现为呕血和黑便,一般为少量,呈间歇性,可自止,但也可发生大出血。另有一些患者临床上无症状,仅在胃镜下观察有急性胃炎的胃粘膜炎症改变。1982年,国内胃炎会议上将急性胃炎分为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腐蚀性胃炎和急性化脓性胃炎四种,尤以前两种为多见。
二、慢性胃炎的分类
慢性胃炎是以胃粘膜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慢性胃病,病变可局限于胃的一部分,也可弥漫到整个胃部,临床常有胃酸减少、食欲下降、上腹不适和疼痛、消化不良等。慢性胃炎无特异性,一般可表现为食欲减退,上腹部有饱胀憋闷感及疼痛感、恶心、嗳气、消瘦、腹泻等。慢性胃炎的命名很不统一。依据不同的诊断方法而有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胆汁返流性胃炎、慢性疣性胃炎、药物性胃炎、乙醇性胃炎等等。在胃镜问世以前,胃炎的主要诊断依据是依靠临床症状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随着纤维胃镜的临床应用,特别是经胃镜对胃粘膜的活组织检查,对越来越多的胃炎有了较明确的认识。1982年,国内胃炎会议上根据国内外经验,将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和萎缩性两大类。而在浅表性胃炎的命名上,又常常使用病理、部位、形态等含义的词,如“慢性疣状胃炎”、“慢性出血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 “慢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等等。1990年8月,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第九届世界胃肠病学大会上,又提出了新的胃炎分类法,它由组织学和内镜两部分组成,组织学以病变部位[1][2]为核心,确定3种基本诊断:①急性胃炎;②慢性胃炎;③特殊类型胃炎。加上前缀病因学诊断和后缀形态学描述,并对炎症、活动度、萎缩、肠化、幽门螺杆菌感染分别给予程度分级。内镜部分以肉眼所见描述为主,分别区分病变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