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消化系统 > 胃溃疡 > 正文

胃溃疡患者应该怎样注意饮食?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5-11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胃病是一个统称,常见的有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等,而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统称为「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慢性疾病,会时好时坏、反复发作。患者初期可能只感到消化不良,如胃胀、食欲不振、嗳气及恶心等。病发时,上腹部位置会感到间歇性痛楚,若用手按压,痛楚会更加明显。严重时,会有胃出血,,令大便呈黑色或吐血。

??引致「消化性溃疡」的原因有多种,而以下六种是最常见的主因:

??精神紧张、心理压力等,会刺激神经系统,令胃液分泌增加。

??不良饮食习惯如食无定时,餐包餐饿,暴饮暴食或常吃刺激性的食物和饮料,如酸、辣及浓味食物、浓茶、咖啡和酒精等,都会令胃酸分泌增加。

??吸烟可引起胃幽门括约肌松弛和胆汁返流到胃部,令胃黏膜及十二指肠受损。药物如亚士匹灵、风湿止痛药等,除了会刺激分泌外,还会伤害胃黏膜。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先天性胃酸过多。

??此外,「消化性溃疡」亦会引至溃疡出血、腹膜炎、溃疡恶变,包括胃癌及溃疡纤维化等并发症。虽然「消化性溃疡」是一种慢性疾病,但只要及时治疗,便可减低并发症的出现。

??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1.纠正生活习惯:-饮食要定时定量、少食多餐。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刺激性的食物和饮料。

??-患者要避免焦虑及情绪紧张,要有充足休息。适量运动有助松弛。

??-戒除吸烟及酗酒。

??2.药物治疗:药物可减少胃酸分泌、中和已分泌的胃酸、增强胃膜的抵抗能力及促进溃疡愈合。患者应按时服药及覆诊,直至完全康服为止。

??3.手术治疗:适用于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如溃疡穿孔、大量出血、恶变及幽门阻塞等。

胃病一般饮食起居宜忌


消化性溃疡病饮食上宜食易消化又有健脾益胃作用的食物,发作期宜少食多 餐,以软食为主,如软饭、面食、稀粥、藕粉、豆浆、橘子等。平时饮食应 有规律,忌食生冷、干硬和煎炒油炸的食物,如:生萝卜、柿子、油炸花生 米、炸焦鱼、烧鸡等,亦不宜饮酒、浓茶和咖啡,这些可使胃酸增多,影响 溃疡愈合。胃酸过多者,不宜食过酸的食 物,如醋、话梅、柠檬、酸苹果, 辣椒、芥末、胡椒等刺激性食物也不宜食之,它们可刺激溃疡病,引起上腹 痛。过去认为牛奶餐可缓冲胃酸,曾经作为一种治疗的方法,但目前认为牛 奶的缓冲作用不强,而且,由于其含蛋白质多,可刺激胃增加胃泌素的分泌, 餐后反而使胃酸的分泌增加,故牛奶餐或高蛋白质饮良对消化性溃疡是不适 宜的。此外,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一般发作者,可边 工作边治疗。若发作频繁、疼痛过剧,则应休息或入院治疗。

进入冬季,原有胃病的人常易复发。那么,怎样预防胃病复发呢?
??⑴?保持乐观情绪:临床发现,持续的精神紧张、忧郁、沮丧等可诱发消化性溃疡。因为这些因素可使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失去平衡,从而造成皮质下植物神功能紊乱,使胃液分泌增多、胃壁紧张性收缩增强,胃壁粘膜缺血和抵抗力降低,由此造成胃粘膜营养障碍,发生上皮变性、坏死。
??⑵?加强体育锻炼: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有利于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增强人体素质和对气候急剧变化的适应能力,从而可减少发病机会。
??⑶?注意饮食调理:少吃多餐、定时定量,使胃中经常有食物中和胃酸。进食时细嚼慢咽,以利于消化吸收,减轻胃肠负担。切忌暴饮暴食,不吃生冷、过热、过硬、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并戒除烟、酒、以防刺激胃粘膜,促使溃疡恶化和复发。
??⑷?防止腹部受凉:要随气候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夜晚睡觉时要盖好的被子,以防腹部着凉,导致胃病复发。
??⑸?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药物:某些刺激性食物如蒜、韭菜、辣椒、浓茶、咖啡、汽水等对溃疡面的刺激很大,轻者引起灼痛,重则引起穿孔。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强的松等,刺激性较大,消化性溃疡患者要避免服用。
??⑹?适当进行食疗:莲子30克、芡实30克、薏仁米50克、桂圆肉10克、蜂蜜适量,先将莲子、芡实、薏仁米用清水浸泡30分钟,再将桂圆肉一同放入锅内,用文火煮至烂熟加蜂蜜调味食用。桂圆肉大补元气,莲子补脾养胃,薏仁米、芡实为健脾利水之品。此羹经常食用有助开胃。
??⑺?适当食用高脂食物:在冬季,高脂食物不仅能抵御寒冷,而且脂肪能抑制胃酸分泌。脂肪食物在进入小肠后,可剌激肠壁产生肠抑胃素,这种激素可通过血液循环抵达胃部,能明显抑制胃的活动,减缓胃排空时间。脂肪还能抑制多种消化酶的释放,减慢了对食物的消化,减轻了对溃疡面的损害。所以,适当地进食脂肪,对溃疡病的康复是有一定的作用。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