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消化系统 > 胃病 > 正文

如何治疗胃下垂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5-13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如何治疗胃下垂----  少食多餐 由于胃下垂患者消化功能减弱,过多的食物入胃,必然会滞留于胃面引起消化不良。所以饮食调理的第一要求便是每次进餐量宜少,但次数可以增加,每日4~6餐为合适。进餐的类别中主餐宜少,蔬菜宜多,经济条件较好者可每日喝一杯牛奶,蒸一碗蛋花,吃几块饼干作为正餐的补充。

  如何治疗胃下垂----    防治便秘 胃下垂患者的胃肠蠕动往往比较缓慢,如饮食不当或饮水不足则容易发生便秘,而便秘又会加重胃下垂程度,所以患者应特别注意防止便秘。日常饮食中多搭配些水果蔬菜,因为水果蔬菜中含有较多维生素和纤维素,尤其是后者可促进胃肠蠕动,使粪便变得松软润滑,防止便秘发生。另外,清晨喝杯淡盐水或睡前喝杯蜂蜜麻油水,也可缓解和消除便秘。



    下面介绍几种饮食调理的方法,这些对胃下垂患者来说,应当遵循且长期坚持才能有效。
胃下垂是指在站立时胃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本病的发生多是由于膈肌悬吊力不足,肝胃韧带、膈胃韧带功能减退而松弛,腹内压下降及腹肌松弛等原因,加上体形或体质的因素,使胃呈极低张的鱼钩状,即为胃下垂所见的无张力型胃。下垂明显者,常表现上腹饱胀不适、隐痛、进食后疼痛加重、消化不良、恶心打嗝、不思饮食、大便秘结、腹部有重坠感、用手托腹部则感舒适,久病后可见焦虑、心烦、心悸、失眠、头昏眼花、血压低、站立过猛或突然站立可发生昏厥等表现。
    食物细软 如食物干硬或质地偏硬,如牛排、炸丸子、花生、蚕豆等,进入胃内不易消化,还可能损伤胃黏膜而促使胃炎发生率增高。因此,平时所吃的食物应细软、清淡、易消化。主食应以软饭为佳,如面条要煮透煮软,少吃又厚又硬的夹生面条;副食要剁碎炒熟,少吃生冷蔬菜。但应注意的是,鱼肉不可过熟,因为鱼肉在“半生不熟”时最嫩也易消化,对胃的负担最小。



    如何治疗胃下垂----  细嚼慢咽 胃下垂患者的胃壁张力减低,蠕动缓慢,如果狼吞虎咽,吃下去的食物就会填在胃中。另外,口腔对食物的咀嚼过程还会反射性刺激胃的蠕动,增强胃壁的张力。所以,用餐速度要相对缓慢些,细嚼慢咽以利于消化吸收及增强胃蠕动和促进胃排空速度,缓解腹胀不适。
    目前尚无治疗胃下垂的特异方法。西医除对症处理和必要时用手术治疗外,并无针对治疗胃下垂的特效药。中医以补中理气药物为主,配合辨证加减用药,虽有一定疗效但不十分可靠。无论西医还是中医,真正看重的却都是饮食上的调理。饮食调理效果看起来不像药物、手术那样直接,但却对改善或消除症状,预防并发症十分有益,且经济实惠、疗效可靠安全,故绝对不能轻视。
   如何治疗胃下垂----   动静相宜 胃下垂患者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防止胃下垂继续发展,还可因体力和肌力增强而增强胃张力和胃蠕动,改善症状。但要注意的是餐后不宜立即运动,应保证餐后有30~60分钟的休息,因为餐后即运动会因食物的重力关系而使胃下垂程度加重。

    X线钡餐摄片检查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可显示出无张力的胃。饮水胃腔充盈后B超可测出胃下缘入盆腔。纤维胃镜检查也有助于胃下垂的诊断。

   如何治疗胃下垂----   营养均衡 胃下垂患者大多体力和肌力都很弱,加之消化吸收不好,容易产生机体营养失衡,故较正常人更易感到疲劳和精神不振。因此患者要注意在少量多餐的基础上力求膳食营养均衡,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比例适宜。其中脂肪比例要偏低些。因为脂肪特别是动物脂肪在胃内排空最慢,若食脂肪过多,就会使得本已排空不畅的胃承受更大的压力,加重食物的潴留,故而要适当限制。而含蛋白质食物应略有增加,如鸡肉、鱼肉、瘦猪肉、半熟鸡蛋、牛奶、豆腐、豆奶等,只要细软些并不会影响消化吸收。通过增加蛋白质摄入,可增加体力和肌力,缓解易疲劳等症状,也可改善胃壁平滑肌的力量,促进胃壁张力的提高和蠕动增强。
    如何治疗胃下垂----  减少刺激 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辣椒、姜、过量饮酒、咖啡、可乐及浓茶等,可使胃下垂患者的反酸、烧心症状加重,影响病情改善,因此这些食物应尽量少吃少喝,有所控制。少量饮些果汁和淡茶是有益的,有利于减缓胃下垂的发生和发展。


    除了上述的饮食调理外,治疗胃下垂还可采取体育、按摩、针灸,配合情志疗法,往往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西医只能对症治疗,而中医从整体出发,结合以上的疗法,可使疗效提高。另外,如有慢性消化性疾病,应积极彻底治疗,以减少本病的发生。在治疗过程中保持乐观情绪也是十分重要的。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