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消化系统 > 胃病 > 正文

幽门螺杆菌与胃病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5-01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由此可见,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幽门螺杆菌对上消化道的侵害作用。养成良好饮食习惯与卫生习惯,加强对食物、食具的消毒处理,以防止“病从口入”,减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其次,对罹患慢性上消化道疾病的患者要常规检测hp,凡是检测阳性的患者都要进行根除hp治疗,以促进愈合,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和降低复发率。

  在这些不利因素的作用下,一方面使得黏膜侵袭因子增加,另一方面使得黏膜抵力和防御机制降低,这样就会以幽门螺杆菌造成的微小损伤为“突破口”,引起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因此,医学界已普通公认幽门螺杆菌是上消化道疾病发生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罪魁祸首”之一,甚至在医学界有“无hp、无溃疡”的说法。所谓hp就是幽门螺杆菌的缩写。

  有关文献资料表明,在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的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约为20%~30%,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约为15%~20%,说明人体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是否引起上消化道疾病,还需要有其他不利因素的参与,如胃酸过多,大量吸烟,酗酒和疲劳,过度紧张等,其中尤以胃酸过多,具有举足轻重的致病作用。

  一般情况下,幽门螺杆菌形成的局部黏膜组织微小损伤并不会引起临床症状和明显炎症、溃疡的发生,只是处于一种隐匿状态。所以,尽管幽门螺杆菌在人群中的感染率相当高,但真正因此而罹患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人并非很多。

  幽门螺杆菌进入呼吸道后可贴附在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表面,形成潜伏状态,为了创造适合的生存环境,贴附于黏膜表面的幽门螺杆菌分解尿素生成氨和co2,在其周围形成“氨云”。与此同时,幽门螺杆菌还可生成一些具有破坏作用的物质,如细胞分裂素、尿素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和磷酸脂酶等,这些物质可使局部黏膜组织造成微小损伤。

  在显微镜下,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带有鞭毛的螺旋状细菌,属于消化道致病菌。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随儿童年龄增长而增高,至成年期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可普遍达到50%以上。尤其是在经济和卫生条件差、卫生习惯不良的地区,感染率更高。甚至在某些人群中的感染率可高达90%以上。目前已明确幽门螺杆菌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粪——口及口——口途经传播。

  幽门螺杆菌是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特别是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几乎100%的慢性胃炎,90%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和70%以上胃溃疡中可查出幽门螺杆菌(hp)检测阳性。假如在治疗中未能重视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疗法,则往往治愈率低,且近期复发率也相当的高。

下一篇:胃脂肪瘤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