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肛肠病 > 脱肛 > 正文

脱肛是什么引起的?怎样预防脱肛?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4-04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不是一种病 简单来说 突出的东西一种是静脉 一种是直肠
关于痔疮
一)症状 俗话说十人九痔,说明很多人患有这类疾病。如果在大便时出血,感觉有东西脱出肛门外,或肛门外有肿物疼痛,分泌物增加,就可能是得了痔疮。内痔早期的症状主要是大便时出血,血量较多,有时点滴而下,血量有时如泉喷射,没有疼痛或其他不适。日久可以引起贫血,感到头昏、气短、乏力。内痔到中期,大便后就会有痔核脱出肛门外。一般便后可以自己回到肛门内,内痔发展到晚期大便后痔核脱出不能回到肛门内, 需要用手推回, 或经过休息后才能回去。严重时咳嗽、用力、工作或劳动时都会脱出肛门外,经常因分泌物增加,感到肛门湿润不适,内裤污染。如果因衣服的摩擦感染发炎,就会肿痛起来,送不回肛内甚至出现坏死,这叫做内痔嵌顿。中期到晚期的痔一般因痔表面逐渐纤维化,出血量减少,而以脱出为主。
二)治疗
1、枯痔散疗法:将枯痔散涂于痔核表面,使痔核坏死、干枯脱落、伤口自愈,该法适用于Ⅲ期内痔及嵌顿痔。
2、口服中药:运用益气固脱、收敛止血、涩肠化痔的内服中药,以减少出血或使出血停止、痔核缩小、减少脱出、减或消除症状,该法适用于任何患者。
3、外用药物:一是采用清热解毒,固脱涩肠的中药,煎汤外洗,如苦参汤。可用于各种病人,均有较好疗效。二是运用皮肤易吸收之中药或中西药合剂,作成药膏、药布、贴于脐部或骶尾部之长强穴进行治疗,也有很好的疗效。
(二)、手术疗法:
外科手术疗法,切除痔核,仍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其特点中随着手术方法的改进,手术中及后痛苦较轻,创面愈合快,疗效肯定,但要求手术条件较高,是目前治疗痔疮最可靠的方法。
(三)、其他疗法:
1.药物注射疗法:即硬化萎缩疗法,将硬化剂直接注射于痔核内,可使痔核硬化萎缩或使痔栓坏死脱落。
2.枯痔疗法:即药捻疗法,可使痔组织发生异常和化学炎症反应,引起纤维组织增生,达到治疗痔疮目的。
3.红外线治疗:采用红外线照射或烧烙痔核,从而使痔核萎缩。
4.冷冻疗法:即使用冷冻机、液态氮作冷冻剂,把痔核冻成块,让其坏死脱落。
5.激光疗法:采用CO2或YAG激光切除痔核,适用于各类痔疮。其特点是出血少
关于脱肛
肛管直肠脱垂,又称为脱肛,是指肛管、直肠粘膜、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的一种疾病。各种年龄的人均可发病,但多见于儿童、经产妇和老年体弱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脱肛、脱肛痔、截肠症等范畴。
一)症状
㈠ 脱 出:这是肛门直肠脱垂的主要症状,早期排便时直肠粘膜脱出,便后自行复位;随着病情的发展,身体抵抗力逐渐减弱,日久失治,直肠全层或部分乙状结肠突出,甚至咳嗽、负重、行路、下蹲时也会脱出,而且不易复位,需要用手推回或卧床休息后,方能复位。

㈡ 出 血:一般无出血症状,偶尔大便干燥时,擦伤粘膜有滴血,粪便带血或手纸拭擦时有血,但出血量较少。

㈢ 潮 湿:部分病人由于肛门括约肌松弛,收缩无力,常有粘液自肛内溢出,以致有潮湿感。或因其脱出,没有及时复位,直肠粘膜充血、水肿或糜烂,粘液刺激肛周皮肤而引起搔痒。

㈣ 坠 胀:由于粘膜下脱,引起直肠或结肠套叠,压迫肛门部,产生坠胀,有的还感觉股部和腰骶部痪胀。

㈤ 嵌 顿:大便时,肛门直肠脱出未能及时复位,时间稍长,局部静脉回流受阻,因而发炎肿胀,并导致嵌顿。这时,粘膜由红色逐渐变成暗红色,甚至出现表浅粘膜糜烂坏死、或脱垂肠段因肛门括约肌收缩而绞窄坏死。病人症状亦随之由局部反应发展到全身,出现体温上升,食欲减退,小便困难,大便于结,疼痛坠胀加剧,坐卧不安,甚者发生肠梗阻症状。
二)直肠脱垂的治疗可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小儿直肠脱垂有自愈倾向,多在5岁前自愈,应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包括丰富营养的饮食,多饮水,多吃纤维性食物,避免便秘或腹泻等。当有肠管脱出时,即时予以回纳,并以胶布固定于臀部暂时封闭肛门,以减少脱出频度。同时应纠正不良的排便方式,等待小儿在生长过程中自愈。也可考虑注射疗法,包括直肠粘膜下注射法和直肠周围注射法,即将药液注入肠壁,通过药物所致的无菌炎症产生纤维化,使直肠与周围组织粘连,起到固定作用。当然此法也适用于成人的直肠脱垂。
  手术治疗:成年人的直肠全层脱垂以手术治疗为主。包括紧缩肛门,加强括约肌;脱垂组织切除或修整;直肠固定术;骨盆底加强术以及直肠膀胱陷凹闭锁等。其中以直肠悬吊及固定术最为常用。各种手术方法均存在其优缺点和复发率。故需按脱种类和全身状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有时需几种手术方式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