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生活方式对igt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影响很大。我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igt干预研究。潘孝仁等报告了著名的igt干预试验——大庆研究。该研究结果表明,饮食治疗组、运动组和饮食治疗+运动组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分别下降了31%、46%和42%。2001年报告的美国糖尿病预防试验(dpp研究)和芬兰的有关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大庆研究的结果。dpp研究在igt患者中比较了饮食、运动和二甲双胍防止糖尿病的作用,结果证实,饮食和运动治疗,或使用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治疗,都能有效预防和延缓糖尿病的发病。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则更好,且在60岁以上人群中更为有效,能降低71%的糖尿病患病率。二甲双胍对老年igt患者的效
现有研究已充分证明,2型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关键是要早发现易感人群。预防2型糖尿病要从igt开始。
igt是2型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这表现在:1.igt属可逆阶段,是人体处于糖代谢紊乱的代偿性阶段,是由糖耐量正常向2型糖尿病的过渡阶段。2.igt患者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相比血糖正常者,igt患者颈动脉狭窄发生率高出3倍。igt除了本身是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外,往往还同时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高胰岛素血症、微量白蛋白尿等,这就是所谓的代谢综合征。国内外资料还证明,igt患者已经存在一些糖尿病的特征性表现,如眼底微血管瘤、微量白蛋白尿以及24小时血压改变等。糖尿病心血管病死亡危险性并不依赖于糖尿病病程,而是发生于糖尿病前期,即igt阶段。
糖耐量受损(igt),指的是口服定量葡萄糖后,血糖水平超过正常范围,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长期随访表明,igt患者1/3可发展为2型糖尿病,1/3维持在igt状态,另外1/3则可转变为正常糖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