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健康饮食歌 白水:冷热开水,多多益善
米面:巧妙搭配,一碗不多
蔬菜:绿红赤白,多吃不限
水果:糖度高低,区别对待
鱼肉:鱼比禽好,禽比肉好
鸡蛋:一天一个,刚好足够
奶豆:每天一次,不能不吃
油脂:一餐一勺,按量为宜
食盐:清淡饮食,咸腌不吃
杂类:薯类菇类,少量常吃
坚果:花生瓜子,偶尔少吃
糖果:甜食糖食,点到为止
油炸:油炸油煎,一点不沾
烟酒:戒烟戒酒,寿命长久
二十五、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的并发症有急、慢性之分。
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感染 2、糖尿病高渗综合症 3、乳酸性酸中毒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糖尿病性心脏病 2.糖尿病性血管病变 3.糖尿病性肾性病变
4.眼部病变 5.神经病变 6.皮肤、肌肉关节病变 [编辑本段]二十六、糖尿病的中医元气理论疗法 中医用培养元气的方式,改善患者体征,缓解消渴,避免高消耗应激,这种方法叫做扶正法,也可以称为元气理论。
1、论治糖尿病的方法
(1)谷物保护
(2)食饵技术
(3)辩证施治
(4)精神保养
2.中药改善糖尿病并发症的药理学机制
2.1 调节血脂
2.2 改善血液流变性
2.3 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
2.4 增强免疫
2.5 平衡代谢激素 [编辑本段]二十七、糖尿病口腔溃疡 糖尿病患者伴有口腔疾病约为正常人口腔疾患的2~3倍。男性糖尿病患者口腔疾病发病率显著高于糖尿病女性组。此调查结果提示:糖尿病易引起牙周病,而牙周感染造成的全身中毒,又加重了糖尿病的病情。 [编辑本段]二十八、糖尿病的饮食禁忌 忌食:1、白糖、红糖、葡萄糖及糖制甜食等等。
2、高营养高滋补食品药品,食后虽缓解症状,但会恶化病情。 [编辑本段]二十九、患者营养原则 饮食调整目标:接近或达到血糖值正常;体内胰岛素及血糖代谢处良性循环;维持理想体重;预防及治疗并发症;增加机体抵抗力,保持身心健康。
1、合理控制能量,根据个体的不同的情况,使体重达到正常范围。
2、选择复合糖类:最好选用吸收较慢的多糖类谷物,如玉米、荞麦、燕麦、红薯等,在食用含淀粉较多的根茎类食物如土豆、藕的时候,要替代部分主食;限制小分子糖,如蔗糖、葡萄糖的摄入。
3、增加可溶性食物纤维摄入,食物纤维有降低空腹血糖和改善糖耐量的作用。
4、控制脂肪和胆固醇摄入:心脑血管疾病及高脂血症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所以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该适当降低脂肪的供给量。脂肪的供给量占每日摄入总能量的20%~30%。胆固醇的摄入量每天不能超过300毫克。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如牛、羊、猪油、奶油等动物性脂肪;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芝麻油、菜籽油等均含有多不饱和脂肪酸,椰子油除外。
5、选用优质蛋白质:糖尿病患者糖原异生作用增强,蛋白质的消耗增加,所以要增加蛋白质的供给。蛋白质占总能量摄入10%~20%,多选用大豆、鱼、瘦肉等食物。
6、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B族维生素可以改善神经症状,充足的维生素C可以改善微循环。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可以在两餐之间吃,对血糖的影响不大,摄入含糖量大的水果要注意替代部分主食,如果是血糖不稳定者慎食。
7、食物多样化:糖尿病患者每天的饮食中最好都包括谷薯类、豆类、蔬菜水果类、肉类、蛋奶类、油脂类等。
8、合理进餐时间:可以定时定量,每天3~6餐。
9、防止低血糖:降糖药物过量;饮食过少或活动突然增多;饮酒等均可能造成低血糖。
10、酒精:100ml/次,最好戒掉。 [编辑本段]糖尿病患者易犯错误 第一,不控制饮食。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其目的是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以帮助其恢复功能。不控制饮食而想用多服降糖药来抵消,好比“鞭打病马”,是错误并且危险的。
第二,根据自觉症状服药。血糖非常高,才会出现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等典型糖尿病症状。不少患者因无明显不适,随意调节降糖药用量,导致血糖控制不力。
第三,不定期复诊。有的患者不监测血糖、血脂和血压,不注意观察影响自己血糖、尿糖变化的因素,不总结自己的服药规律,而是人云亦云,跟风吃药。这是我国糖尿病患者较一些发达国家的患者病情严重、并发症多的主要原因。
第四,该用胰岛素的时候不接受胰岛素治疗。
第五,对口服降糖药的特点不了解。如一些磺脲类降糖药的药效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因此不能急于换药。并且,每种降糖药都有最大有效剂量。未用到最大有效剂量,不要早下结论。
第六,觉得价格高的药就是好药。不存在哪种药更好的问题,科学的说法是哪一种降糖药更适合。对甲有效的药物不一定对乙也有效,甚至可能有害。
第七,一味追求能“去根”的糖尿病特效药。有的患者甚至在血糖已获得良好控制的情况下,停止现阶段有效治疗,而去寻找“灵丹妙药”。殊不知,包括饮食、运动和药物的糖尿病综合疗法是人们与糖尿病长期斗争的智慧结晶,是经过严格证明、确实有效的方法。
第八,盲目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有人认为,服药时间一长,就会损伤肝肾功能。实际上,降糖药剂量只要在药典规定的范围内,都是安全的。副作用仅见于个别患者,且副作用在停药后即消失,不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其实,高血糖未得到控制与服用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相比,前者的后果要严重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