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④外感六淫,毒邪侵害:外感六淫,燥火风热毒邪内侵散膏(胰腺),旁及脏腑,化燥伤津,亦可发生消渴病。如秦景明在《病因脉治》中将消渴病根据病因不同分为外感三消(燥火三消、湿火三消)和内伤三消(积热三消、精虚三
精神神经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及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近数十年来已被举世公认。现代医学认为伴随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心理的压力及突然的创伤等,可引起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增加,而使血糖升高。
③精神刺激,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情志不舒,或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郁化火,上灼肺胃阴津,下灼肾阴;或思虑过度,心气郁结,郁而化火,心火亢盛,损耗心脾精血,灼伤胃肾阴液,均可导致消渴病的发生。
②饮食不节,形体肥胖: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积热内蕴,消谷耗液,损耗阴津,易发生消渴病。目前已公认肥胖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近年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长期摄取高热量饮食,或过多膳食,加之体力活动的减少,身体肥胖,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这与传统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①素体阴虚,五脏虚弱:素体阴虚,五脏虚弱是消渴病发病的内在因素。素体阴虚是指机体阴液亏虚及阴液中某些成分缺乏,特别是肾脾两脏的亏虚在消渴证的发病中起决定作用。
(1)病因
我国传统医学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禀赋不足,五脏虚弱;精神刺激,情志失调;过食肥甘,形体肥胖与消渴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后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发挥,使消渴病病因病机理论争鸣发展,内容日渐充实,现综合古今文献将消渴病病因病机概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