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内分泌 > 糖尿病 > 正文

糖尿病患者的降压用药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8-21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一半人合并有高血压,两病并存时,常可加速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患了糖尿病又合并高血压,患者需要终身控制血糖和血压。由于不少抗高血压药物对降糖治疗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患者要慎重选择降压药物。

    患者应首选的抗高血压药物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因为该药对糖尿病患者具有以下作用:①在发挥降压作用的同时,还可提高肌肉和脂肪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这一点对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患者尤为重要。②对糖脂代谢没有不良影响,有时还可以起到改善糖和脂肪代谢的作用。③可抑制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减轻或逆转左心室肥厚,改善心肌功能。④对早期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可明显降低微量蛋白尿,具有保肾功能。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品种较多,包括苯那普利、赖诺普利、依那普利、培哚普利、福辛普利等。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药物有极少数患者服后可能出现干咳等副作用,停服药物后干咳症状随即消失。如果单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制剂,血压控制未能达标时,抗高血压药联合应用也有讲究,可考虑以下三种选择。

    1.联合使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常用的有氯沙坦、颉沙坦等。这类药不影响人体对葡萄糖的耐量,具有改善胰岛不敏感性的作用。

    2.联合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在降血压的同时,不影响糖及脂质的代谢。常用的有硝苯地平(心痛定)、尼群地平(硝苯乙吡定)、维拉帕米(异博定)等。

    3.联合使用利尿剂,尤其是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还可以减少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常用的有吲达帕胺(寿比山)、双氢氯噻嗪等。但必须注意,噻嗪类利尿剂有排钠排钾作用,易引起低血钾等副作用,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或补钾。

    另外,糖尿病患者在服用降血压药的同时,应该加服小剂量阿司匹林,每日75—150毫克,可使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降低36%,而脑出血的发生率并不增加。

    我们强调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时,不要选用#受体阻滞剂,如普荼洛尔、贝他洛尔等,这类药可抑制胰腺分泌,降低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葡萄糖耐量下降。同时,#受体阻滞剂还可抑制肝糖原分解,影响脂质代谢,加重降糖药引起的低血糖反应,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心脏功能。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一般应控制在130/85毫米汞柱以下,也有人主张血压控制在小于或等于120/80毫米汞柱,个体血压控制标准应遵医嘱。

    正确认识糖尿病
            刘映芬

    过去我们将糖尿病分为胰岛素依赖性(Ⅰ型)和胰岛素非依赖性糖尿病(Ⅱ型),结果引起了诸多误解。首先,人们担心自己患上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其次,患胰岛素非依赖性糖尿病的患者,又害怕自己转变成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其中一个极端错误的认识是,认为Ⅱ型糖尿病注射胰岛素治疗后,就会变成Ⅰ型糖尿病,归根到底患了糖尿病是一个“怕”字。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一般情况下它不会危及生命。因此,这“怕”字并不是怕死而是怕麻烦、怕用胰岛素成瘾。科学发展到今天早已证实,Ⅰ型耪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的绝对缺乏,而Ⅱ型糖尿病的早期是胰岛素的相对缺乏,但到了晚期依然是胰岛素的绝对缺乏。

    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虽然其发病机制不同,但对胰岛素功能的影响来讲,最终结局是一样的,只是胰岛功能衰竭的速度不同,而对于人体来讲,发病机制固然重要,但重要的不是其发病机制是否相同,而是如何代替或补偿已经衰竭的胰岛功能。决定胰岛功能的正常与否,有两个重要因素,即胰岛细胞能否分泌出正常质量和数量的胰岛素,另一个因素是胰岛素的靶器官能否正常利用胰岛素,发挥其生物学效应。

    当然这两个主要因素又都受许多次要因素的影响。Ⅰ型糖尿病主要是第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像一个病人患了再生障碍性贫血一样,由于他本身不能再造血,我们只能采用定期输血或骨髓移植的办法来挽救生命,具体到Ⅰ型糖尿病患者身上,我们也只能用胰岛素治疗或采用胰岛移植的办法。对于Ⅱ型糖尿病而言,它的发病因素比Ⅰ型糖尿病复杂得多,它的始动因素可能是上述的第二个因素,一旦病情明显暴露,往往两个因素均受到影响,而且它们之间还会形成恶性循环,表现为胰岛素相对不足,最终造成胰岛功能完全衰竭。

    那么,如何阻断这个恶性循环,防止糖尿病的发展呢?就像一个企业将要倒闭一样,我们必须采取“扶贫措施”方能使其起死回生。最新的研究表明,早期使用胰岛素治疗,有望阻断这种恶性循环,从而达到治疗Ⅱ型糖尿病的目的。我们形象地称这种疗法为“扶贫疗法或胰岛素补充治疗”。显然,无论是Ⅰ型还是Ⅱ型糖尿病,正是由于它们的发病机制各异,而对人体造成的损害又有着相似的结果,便决定了它们治疗的共性和个性。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