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内分泌 > 糖尿病 > 正文

如何科学防治糖尿病?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6-17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2、环境因素:主要指生活方式的改变。环境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2型糖尿病;因此要防治糖尿病,必须从改变这些可以改变的因素着手:

  1、遗传缺陷: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都具有遗传倾向,这是我们不能着手改变的因素。
  从病因入手,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或加重
  ◆ 妊娠糖尿病(GDM):妊娠期伴有糖尿病。
  ◆ 特殊类型糖尿病:如其他疾病所导致的糖尿病。
  ◆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多数发病年龄较晚。患者体内的胰岛B细胞未完全破坏,胰岛素处于一种相对缺乏状态,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适当的时候也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来进行治疗。
  ◆ 1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的10%以下,多数发病年龄较早。患者胰岛B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不足,因此需要依赖胰岛素治疗,也就是说病友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终身使用。因此1型糖尿病又叫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或青少年糖尿病,该型易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应警惕。
  糖尿病分型
  ◆ 糖尿病发病趋向低龄化:据统计,目前糖尿病发病年龄较之十几年前提早了20至30岁,甚至只有1岁多的婴儿也因急性糖尿病被早早送进了医院。
  ◆ 估计我国现有患者超过4千万,居世界第2位;
  ◆ 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超过11%;
  中国糖尿病流行的现状
  出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全天。
  主讲专家:李芳萍,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从事医疗工作20多年,专长于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和肥胖症的诊治。
  健康教育现场

  今年的11月14日为第三届“联合国糖尿病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在“糖尿病之家”小课室举行了一次题为“如何防治糖尿病”的健康教育讲座,吸引了很多糖尿病患者前去听课。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