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診斷方面,目前有幾種主要的方式:
單純
泡疹病毒以醣蛋白G作為特定抗原,可以區分為HSV-1和HSV-2兩種形式。兩者基因約有百分之五十的類似性。第一型單純
泡疹病毒常引起腰部以上的感染,例如眼睛和口腔的泡疹,也就是我們今天討論的主角,它可以藉著直接接觸病人的唾液或污染的用具而傳染;第二型單純
泡疹病毒常引起腰部以下的感染,例如生殖器泡疹,它是藉著性接觸而傳染。
第一、為病毒分離培養:採取適當的檢體,通常為水泡液,接種於雞胚,約一到三天若出現細胞病變效應,就能確定是病毒感染,不同的病毒感染有不同的細胞病變,例如巨細胞病毒的細胞病變主要呈現多核巨細胞和核內的特殊包涵體。有這樣的變化,就可以確定是巨細胞病毒感染,然後進一步加以分型,通常採用補體結合反應(CF)、螢光免疫技術(ELISA)、或聚合脢連鎖反應(PCR)等方式來分型。
第三、抽取患者的體液,利用補體結合反應(CF)、螢光免疫技術(ELISA)效價的上升來判斷病毒的感染。
又到了期末考的日子,每年的這個時候,門診總會出現幾個嘴唇長水泡的患者,最近的網路問診單元也出現這樣的案例,有鑑於此,筆者覺得應該要對於「泡疹性口唇炎」這個常見的疾病和「單純
泡疹病毒」進行深入的探討。
第二、直接取皮膚細胞做Tzanck抹片處理後用特殊的Giemsa染色法,這種方法比第一種方法快速。
泡疹病毒於宿主細胞核內進行複製,複製的時候可以誘導胸線核甘酸激脢(TK)和DNA聚合脢(DP)的合成,這樣的特殊性質使得
泡疹病毒能在潛藏在神經細胞(高度分化的神經元無法複製再生)中自行複製,病毒特殊的蛋白質讓分子生物學家得以設計抗病毒藥物。人類已經分離出八十多種
泡疹病毒,其中至少有八種與人類相關,分別為單純
泡疹病毒(HSV-1和HSV-2)、水痘帶狀
泡疹病毒(VZV)、EB病毒(EBV)、巨細胞病毒(CMV)、嗜淋巴球
泡疹病毒(HHV6)、人類
泡疹病毒(HHV7和HHV8)。
泡疹性
口炎的病原體為單純
泡疹病毒(HSV),屬於DNA病毒群當中的
泡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這是一群龐大的病毒家族。病毒的特徵為具外膜的正二十面體,大小約120-200nm,外膜取自於宿主細胞核膜,分為內外兩層。
泡疹病毒相當的不安定,在室溫中容易不活化,遇到脂溶性的溶劑也會不活化。核酸為線狀雙股DNA,
泡疹病毒有特殊的重複序列,因此容易產生基因重組,稱為病毒的多型態(polymorphism),例如單純
泡疹病毒就有四種DNA同質異構基因(isomer)。
治療方面,針對單純
泡疹病毒攜帶胸線嘧啶激脢(TK)基因,可以誘導被感染的宿主細胞製造TK蛋白質,因此聰明的生物科學家發明了一種藥物,Acyclovir(Zovirax),可以使得利用TK來複製的單純
泡疹病毒在複製DNA時發生錯誤,達到選擇性抗病毒的效果。臨床上有軟膏、口服藥物、靜脈注射藥物多種劑型可供使用。這種藥物無法預防病毒復發,病毒若沒有製造TK,就沒有效果,因此治療效果並非百分之百,加上藥物十分昂貴,所以科學家正在研究疫苗的可行性。
第一型單純
泡疹病毒初次感染通常沒有症狀,大部分不發病,約有十分之一的發病率,最常造成一到三歲幼童的急性泡疹齒齦口炎、角膜結膜炎等。患者的牙齦、硬顎、軟顎、嘴唇都長滿了小水泡,合併發燒、劇烈疼痛、食慾不佳,嚴重的必須住院實施靜脈注射,若無其他免疫功能缺損,以抗病毒藥物和支持性療法治療約一週以後都會痊癒。痊癒了以後病毒終生潛伏在三叉神經節,等到患者因為熬夜、工作壓力、罹患其他慢性疾病而免疫功能降低的時候,伺機復發,復發的症狀以「泡疹性口唇炎」的表現為主。這就是為什麼每當學生趕期末考熬夜唸書的時候,門診總會出現許多嘴角起水泡並且抱怨疼痛的患者。
第二型
泡疹病毒通常藉由性行為水平感染、或經母親產道而垂直感染,以外生殖器泡疹、和新生兒泡疹來表現,感染症狀比泡疹性尺齦口炎要來的嚴重,常引起男性陰莖、或女性子宮頸、陰道、會陰部水泡性潰瘍,但是大部分都能痊癒,新生兒的免疫力較差,因此感染新生兒泡疹有可能引起嚴重的全身症狀,必須以全身性抗病毒藥物治療。外生殖器泡疹歸類為
性病的一種,因此只要開始性行為,就有機會得到這個疾病,當然性伴侶越多,而且不使用保險套的次數越多,感染的機率越高。第二型
泡疹病毒主要潛伏在腰薦神經節,通常不會復發。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女性的子宮頸癌和外陰部
癌症與病毒感染有關,其中第二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