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皮肤病 > 湿疹 > 正文

冬季性皮炎 湿疹的区别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5-09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消疹汤:地肤子15、白鲜皮15、刺蒺藜15、蝉蜕10、野菊花10、生苡仁20、车前草10上药加水1000ml前至500ml ,温洗或湿敷。一日二次,5日一疗程。

  6)外敷药: EM 0.125g 10片、苯海拉明25mg 10片、Pred 5mg 10片 白凡士林30g,上三味共为极细面,与凡士林调伴备用,涂患处,2次/日。
  5) 皮疹在上焦加蝉衣、霜桑叶;在下焦及四肢加苦参荆芥;病久不愈、顽固性奇痒者加全蝎、蛇蜕。
  4) 慢性湿疹:全当归12g、白芍12g、生地15g、丹皮10g、山药15g、黑芝麻12g、云苓皮12g、川芎12g、何首乌15g、白藓皮10g、黄柏10g、甘草6g。
  3) 急性湿疹:金银花20g、苦参10g、苍术15g、黄柏12g、甘草10g、云苓12g、丹皮10g、地肤子15g、归尾10g、赤芍12g、制大黄10g。
  2)慢性湿疹:多见于急性期后,反复发作病程长,患部皮肤增厚粗糙,呈席纹状,皮损多呈局限,分泌物少,皮肤色暗,常伴抓痕、血痂、色素沉着、时作痒。
  1) 急性湿疹:病变初起见皮肤潮红,呈对称性点状红色丘疹或疱疹、水疱、糜烂、渗出淡黄色液体、伴奇痒、寝食不安。
  可给抗组胺药物及镇静剂;也可给予钙剂;皮质激素可以根据情况短期内使用,有继发感染的给予抗菌素;中医辨证以清热泻火、凉血利湿、健脾除湿、养血祛风、活血润燥等治则。
  治疗原则主要是避免外界刺激,如热水洗烫,用力搔抓,过多使用肥皂等;应避免过劳及精神紧张;避免辛辣鱼腥之物;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继发感染。
  湿疹的皮损为多形性,分布对称,急性时有渗出,易反复发作,常呈慢性经过,瘙痒剧烈。
  5.汗疱疹 (pompholyx)病因不清,过去认为是由于手足多汗,汗液潴留于皮内而引起,现在多认为是一种皮肤湿疹样反应。临床表现为掌跖、指趾侧面的水疱性损害,粟粒至米粒大小,半球形略高出皮面,无炎症反应。皮疹分散或成群发生,常对称性分布。疱液清亮,干涸后形成领口状脱屑,有程度不一的瘙痒及烧灼感。好发于春秋季节,并每年定期反复发作。
  4.钱币状湿疹 皮疹好发于四肢,损害为密集的小丘疹和丘疱疹,呈圆形或类圆形的钱币状斑片,境界清楚,直径为1~3cm大校急性期潮红,渗出明显,周围有散在性丘疱疹。转为慢性后,皮损肥厚,色素增加,表面覆有干燥鳞屑,自觉瘙痒剧烈。
  3.外阴、阴囊和肛门湿疹 局部瘙痒剧烈,常因过度搔抓,热水烫洗而呈红肿、渗出、糜烂。长 期反复发作,可呈慢性湿疹表现,局部皮肤肥厚、粗糙、苔藓样变。
  2.乳房湿疹 多见于哺乳期女性。乳头、乳晕、乳房下呈暗红斑,丘疹和丘疱疹,边界不清楚,可伴糜烂、渗出和裂隙。可单侧或对称发病,瘙痒明显,发生裂隙处可出现疼痛。仅发生于乳头部位者,为乳头湿疹。
  多数起病缓慢,手背、手指等处出现暗红斑,浸润肥厚,边缘较清,表面干燥粗糙,冬季常有裂隙。除特应性素质外,有些患者发病可能与职业、情绪状态等因素有关。
  (四)几种局限性湿疹1.手部湿疹 由于手部接触外界各种刺激因子的机会较多,故发病率高,但很难确定确切因子。
  (三)慢性湿疹 (chronic eczema)由急性湿疹及亚急性湿疹迁延而成,或自一开始炎症不重,暗红斑上有丘疹、抓痕及鳞屑。患部皮肤肥厚,表面粗糙,呈苔藓样变,有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病情时轻时重,延续数月或更久。好发部位: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肛门等处,多对称发玻由于病变部位不同,表现有差异。
  (二)亚急性湿疹 (subacute eczema)经急性发作后,红肿及渗出减轻,但仍可有丘疹及少量丘疱疹,皮疹呈暗红色,可有少许鳞屑及轻度浸润。此为亚急性阶段表现。有时可因再次暴露于致敏原、新的刺激或处理不当,而导致急性发作或加重。如经久不愈,则发展为慢性湿疹。
  (一)急性湿疹 (acute eczema)表现为原发性和多形性皮疹。常在红斑基础上有针头到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严重时有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楚。在损害周边,丘疱疹逐渐稀疏。皮疹分布对称,多见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外露部位,严重者可弥漫全身。自觉瘙痒较重。常因搔抓形成点状糜烂面,有明显浆液性渗出。如继发感染,则形成脓疱、脓液、脓痂、淋巴结肿大,甚至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如合并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形成严重的疱疹性湿疹(eczemaherpeticum)。

  冬季性皮炎 湿疹的区别是什么啊?冬季性皮炎 湿疹的区别明显吗?冬季性皮炎 湿疹的区别主要有那些区别啊?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