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这些疾病的某个阶段可以出现失眠症状,或疾病加重而影响睡眠,在疾病好转后,失眠症状可以减轻或消失。年龄因素:失眠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年龄越大失眠发生率越高。老年人入睡时间延长,年轻人一般几分钟就能入睡,而老年人平均40分钟才能入睡;加之老年人睡眠变浅,夜尿多,醒的次数也多,因此失眠的症状也随之加其他情况:如脑力劳动者,用脑过度,特别是学生,学习紧张,容易出现失眠症;而体力劳动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失眠就不易产生。生活环境周围嘈杂,可影响入睡;而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引起失眠失眠最主要的症状为睡眠不足,还常可伴随许多不适的症状及精神表现,如头晕目眩、心悸气短、体倦乏力、不思饮食、自汗盗汗、耳鸣耳聋、终日惕惕、胆怯恐惧、急躁易怒、胸胁胀满、恶心口苦、腰酸腿软、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工作学习效率下降,乃甚至失去工作和学习的能力严重的失眠还会诱发一些心身性疾病,如出现消瘦、心动过速、腹泻、便秘、血压升高、消化道溃疡病、抑郁症、焦虑症、阳痿、性欲减退等,甚至可引起自杀的行为健忘是指人的记忆力减退,是人体智能活动障碍的一种表现,而失眠患者常伴有健忘症。
长期使用安眠药、会使机体产生耐药性,即药物的作用越来越低;同时扰乱了脑组织的正常物质代谢,以致产生药物依赖性,也即通常所说的药物成瘾。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和精神科疾病后,应该深入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看其是否在工作、学习或家庭生活中存在持久的精神紧张因素。有时,心理因素因涉及患者隐私而不易发现,为此,需以心理学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目的,主要是帮助患者寻找造成失眠的心理因素,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疏导、消除心理障碍,增进心理适应能力,重建心理平衔。至于因为对睡眠缺乏正确认识而导致焦虑、使失眠加重的人,下面的观念有助于改善睡眠。很多的因素都可以造成失眠:有精神因素诱发的,有机体疾病引起的。年龄大小、文化程度和生活习惯,以及工作环境等因素,都与失眠有着密切的关系精神因素: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各种矛盾日益增多和家庭的不稳定,使人们的精神处在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焦虑症、抑郁症等不断发生,失眠的症状随之而产生,故失眠症也可以说是一种现代病机体疾病:许多疾病可以伴有失眠症状,如神经官能症、高血压、肿瘤、脑血管疾病、肺结核、冠心病、肝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如果这时医生给用安眠药,就有可能使此人经常需要求助于安眠药,甚至发展成为失眠症患者。在多数情况下,失眠是偶然的、暂时的。例如某种原因造成的精神紧张,或考虑问题过多时,就有可能出现短时间的失眠。这不是失眠症,可以听其自然,除非精神刺激特别强烈,否则不必服安眠药。严格地说。安眠药只适用于急性心理应激和躯体疾病引起的暂时性失眠,或者用于重症精神病的睡眠障碍。对于通常的失眠症患者来说,安眠药是弊多利少。通过对应用安眠药引起药物性睡眠的脑电图研究证明,药物睡眠不同于生理睡眠,其中最突出的是积极睡眠的比例显着减少。服药后虽然整夜入睡,但积极睡眠严重不足,因而早晨醒来仍然昏昏沉沉,好像没睡一样。这会使失眠症变得更加复杂。
不少失眠者是由于对睡眠的错误观念引起。他们认为每晚必须睡8小时,当自己睡不足此量时,便产生疑虑,担心睡眠不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急性应激事件,如工作出现麻烦,亲人亡故等等。这会使人过度兴奋,引起睡眠障碍。大多数人随着事件的解决,睡眠马上恢复正常。可一些人对这种偶尔的睡眠障碍顾虑重重,怀疑是严重的失眠症或神经衰弱之类的疾病。这样,原来的心理应激平复后,对失眠的焦虑反而成了主要的心理紧张压力。患者每晚提心吊胆地怀着惧怕失眠的心情就寝,结果越是紧张焦虑,越是难以入睡,刚要睡着,又自行惊醒,即使入睡后,睡眠质量也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