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世界医学研究领域里,单基因的治疗研究刚刚起步,联合基因治疗
肝硬化还属空白,代文杰想一步跨过单基因、联合基因两个台阶,直接进入高难度的融合基因治疗研究,不仅成败难料其难度和压力也可想而知。 融合基因 面对诸多抗肝硬化的因子,选择谁来做研究的对象呢?经过一番筛选和对比,有两个在肝细胞修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抗肝硬化因子,人白细胞介素-10(ⅠL-10)因子和人肝再生增强因子(ALR)吸引了代文杰的视线,它们一个可以阻断肝细胞硬化的进程,一个可以刺激硬变肝脏中肝细胞的再生。而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基因的片段都不很长,融合后继续保持较高的基因表达效率是完全可能的。因此,设法将IL-10和ALR基因合二为一,便成为代文杰实现科研梦想的第一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想到实验一开始,代文杰便遇到了无米下锅的难题。该课题实验所需的基因样本,国内外仅有少许几家科研机构拥有,代文杰在多方求助无果的情况下,一头扎进实验室,咬紧牙关背水一战。他一次次地抽出自己的血,一遍遍地进行着分离、培养、提取、克隆、测序……三个月后,几度失败的代文杰,终于成功克隆出了实验所需的基因———人白细胞介素-10。此举不仅为东北三省基因克隆的研究添补了一项空白,也为下一步的
基因融合备足了“原料”。 有了“原料”的代文杰立刻马不停蹄地进入了
基因融合的研究。然而,要想把两个毫不相干的
基因融合在一起,可不像我们平时接个线头那么简单。两个基因的接头处一但错位,融合基因的整体结构排序便会因错位而“乱码”,以此为模板翻造出来的“产品”(蛋白质)也将必错无疑。可喜的是,经过两个月复杂分子生物学操作,代文杰终于将IL-10与ALR这两个功能不同的活性因子巧妙地分隔并连接在了一起,世界第一个治疗肝硬化的融合基因终于“诞生”了! 成功建立模型 代文杰成功克隆融合基因并将其制成重组质粒的过程,就好像是一个摄像师将演员的表演摄在了录像带上一样。但若想将融合基因这盘“录像带”成功地转移到肝细胞内,并保证它在其中稳定、持久、可控地“放映”,还需要一个高效、持久、安全、实用的“放像机”,也就是基因转移载体。 为此,代文杰又苦熬了近两个月,克服了基因酶切位点的选择、基因片断衔接时正反向的判定等一系列难题,终于将融合基因成功地“装”进了“放像机”(真核表达载体)中。并开始为融合基因出台“表演”准备“屏幕”了(大鼠
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模型)。 开始为大鼠注射药物的时候,代文杰低估了老鼠的反抗能力,结果双手几次被这些小家伙咬破了。后来代文杰干脆做了一个乙醚麻醉罐,每次注射前都要先请鼠入罐“麻”它一下,再打针时老鼠就老实多了。从此,几乎每隔一天,代文杰就要从另一个实验室赶回医院,在那面一人高的“鼠笼墙”前,为他饲养的近四百只大鼠逐—麻醉、称重、注射。四个月后,代文杰终于完成了基因克隆、融合和大鼠肝硬化模型的建立,并依据大鼠肝脏病变的程度,建立了科学的病理学分级,为实现从体外实验到体内实验的跨越,欣赏外源基因在老鼠体内的精彩表演(基因表达),准确评价基因治疗的效果奠定了基础。 成果展望 自从代文杰将第一针装载着融合基因重组质粒的“药液”通过肌肉注射到被肝病折磨得瘦骨嶙峋、毛色晦暗、倦缩一团的大鼠体内那天起,代文杰的心里便一直忐忑不安。随着基因治疗次数的增加,融合基因在大鼠肝细胞内开始了连续不断地、高质量地“表演”,大鼠的病情也一天好似一天,特别是那些肝硬化大鼠,体重眼瞅着一天天地增加,晦暗的毛色也逐渐变得光亮柔顺了,捉它们时又能叽叽喳喳地满笼子乱跑了。随着课题研究渐入尾声,令代文杰和导师兴奋的科研数据(血液、病理解剖等)也接踵而来,病鼠的血清肝功酶学检查及病理解剖的数据表明,输入的外源基因已经成功阻止了致病因素对肝细胞的继续破坏,病鼠的肝纤维化向肝硬化演变的进程明显延缓,肝细胞修复再生的质量以及肝硬化大鼠的存活率显著提高。 这一结果可谓石破天惊!因为,在此之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一种药物和治疗手段,能像基因治疗这样全面、快速、有效地阻止肝脏病变、刺激肝细胞再生和延缓肝脏硬化的进程。 然而在世界的东方,在改革开放的中国,终于打开了基因治疗肝硬化这扇科学之门。相信该研究的成功创意不仅为今后肝硬化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还将有力地撞击各学科基因治疗的“多米诺骨牌”,推动人类基因治疗的进步与发展。基因治疗造福于人类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