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铬细胞瘤能自主分泌儿茶酚胺,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肾上腺能受体,影响相应的组织器官,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90%以上的嗜铬细胞瘤为良性
肿瘤,呈分叶或球状形,表面光滑有包膜,瘤体大小不一,可相当大,切面呈棕黄色或红棕色,血管丰富,间质很少,常有出血、坏死,亦可发生退行性囊性变,发生于双侧肾上腺者约占10%,恶性约占5%-10%,出现淋巴结、肝、骨、肺等转移及局部复发者才是真正的恶变。
[病例生理]
二、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是发生于嗜铬细胞的肿瘤。嗜铬细胞的分布与体内的交感神经节有关。随着胎儿的发育成熟,绝大部分嗜铬细胞发生退化,其残余部分形成肾上腺髓质,因此约90%嗜铬细胞瘤发生在肾上腺髓质。
6、异位分泌醛固酮的肿瘤 极为罕见,仅见于少数
卵巢癌和
肾癌的报告。
5、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性原醛症 临床上罕见,有家族性,常属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因不明。
4、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 少见,组织学上类似特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但内分泌及有关生化测定酷似皮质腺瘤。
3、肾上腺皮质腺癌 约占1%,除分泌大量醛固酮外,还分泌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肿瘤直径都较大,发展快,确诊时多已发生血行转移,预后较差。
2、特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 发病率仅次与腺瘤,单在儿童原醛症中相对多见。表现为肾上腺皮微结节样增生或大结节增生,腺体增大增厚,重量增加,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有关。
1、肾上腺肿瘤 腺瘤发生在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称醛固酮瘤。是原醛症最常见病因,其中单侧单个肿瘤约占95%。左侧多于右侧,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肿瘤平均直径1.8cm,很少超过3cm,切面乘金黄色,为圆形或卵圆形,有完整包膜。
[病理及生理]
一、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是以体内醛固酮自主或部分自主分泌增加,导致激发性肾素分泌抑制,产生以
高血压、低血钾为特征的综合征。
皮质引起的疾病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皮质醇症;髓质可引起儿茶酚胺症,儿茶酚胺症是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髓质增生的总称,儿茶酚胺以嗜铬细胞瘤多见,肾上腺髓质增生极为罕见。下面主要讲解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与嗜铬细胞瘤比较常见的疾病。
肾上腺肿瘤各部位分泌功能异常皆可引起不同的疾病。皮质功能亢进可表现醛固酮症、皮质醇症及性征异常等,髓质功能亢进可一起儿茶酚胺症。
肾上腺髓质占10%,主要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球状带分泌盐皮质类固醇,主要是颧骨同,调节水盐代谢;束状带分泌糖皮质类固醇,主要是皮质醇,调节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网状带分泌性激素,主要是雄激素。
肾上腺肿瘤位于两侧肾上极附近,左侧呈新月形,正常一侧重约4-5g。肾上腺组织学结构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它们在功能上是两个系统。皮质占90%,按细胞排列,从外向内皮质有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三层功能不同的细胞组成。皮质分泌类固醇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