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是滤过作用.
(三)原尿是超滤液的证明本世纪20年代后期发展了一种微穿刺技术,这种技术是利用直径7~15μ的玻璃细管插入两栖类(蛙或蝾螈)或哺乳类(鼠或豚鼠)肾的肾球囊中(图10-5),抽出囊内液加以分析。对这类囊内液的分析表明,它符合超滤液的特点:①滤液(原尿)中只含有极微量的蛋白质;②滤液(原尿)中主要含有小分子或离子,例如葡萄糖、氨基酸、尿素、肌酐、钠、钾、氯等(表10-3),并且这些物质在原尿中的浓度和去掉有形成分及蛋白质的血浆中的浓度完全一样;③分子量小于一定限度的物质,不论其大小都以同样的速度出现于滤液中,这一点只能用滤过解释,而不能用弥散说明。
根据近年的研究,肾小球滤过膜对各种物质的通透性,不仅决定于滤过孔径的大小,从而对分子大小具有选择性,而且还决定于滤过膜对电荷的选择性。有人用带电荷和不带电荷的右旋糖肝,证明带正电荷的分子易于通过,带负电荷的则不易通过。
(二)肾小球膜的分子通透性小分子直至相当于菊粉分子大小(分子量5500)的物质可自由地或不受限制地滤过。这些物质在滤液中的浓度与血浆中所含的浓度相同。随着分子量变大,溶质分子通过孔眼越来越受到妨碍,对血红蛋白分子(分子量64500)仅3%能滤过,对血浆白蛋白(分子量69000)则远低于1%。滤过孔眼对分子透出的绝对界限分子量约为80000。较大的蛋白质(血浆球蛋白)则不再能从肾小球滤出。按照计算,肾小球滤过器的平均孔半径为3.5~4mμ。这个结果与基底膜的电子显微镜所见很相符。
肾滤过膜的通透性比肌肉毛细血管壁大100倍或更多些,这是因为肾滤过膜孔的总面积占毛细血管总面积的5%~10%,而肌肉毛细血管壁孔的总面积只占毛细血管壁总面积的0.2%,所以肾滤过膜通透性比较大。
滤过膜的内皮细胞层,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窗孔,孔径为400×10-10m,滤过膜的外层,是一些具有足突的上皮细胞,在足突之间有裂隙。中层基底膜显示网状结构,网眼可能代表滤过膜孔,决定肾小球膜的分子通透性。
形态学研究表明,滤过膜是由下列三层膜所组成的:①内层是衬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壁的内皮细胞;②中层是非细胞性基底膜;③外层是构成肾小球囊的上皮细胞层。内皮细胞与上皮细胞层的膜厚度都约为400×10-10m,人的基底膜厚度约为3250×10-10。血浆滤过时,必须经过两层比较薄的和一层比较厚的膜(图10-4)。
(一)肾小球滤过器的解剖学肾小球滤过器由20~40个毛细血管袢及覆盖其上的肾球囊的内层所组成。人的肾小球毛细血管总表面面积超过1.5m2。
肾小球作用是什么?你知道肾小球作用是什么吗?让我来告诉你肾小球作用是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