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消化内科尿毒症合并消化道出血,临床较常见。病因复杂,病变多为胃肠道多部位病变,发病率高。主要病因有:(1)血液中的尿素弥散到消化道,在尿素分解细菌的作用下使胃肠道氨含量增加,胃肠粘膜损害引起糜烂、出血、溃疡 [1] 。(2)尿毒症时出凝血功能障碍,体内尿素、肌酐及胍类等毒素增多,影响血小板的粘附和生成减少,同时体内多种抗凝物质降低,抗凝作用减弱导致出血 [2] 。(3)胃泌素升高和高钙血症,致使胃酸升高。(4)尿毒症合并贫血,胃肠粘膜缺血,粘膜自身修复差。一旦发生消化道出血又可使肾功能损害进一步加重。本组病例中出血病因以炎症和溃疡为多,可能与胃镜检查溃疡检出率较高有关。如果病人情况允许应该采用内镜明确出血原因并给以相应治疗。有便血者做结肠镜检查时能发现结肠粘膜糜烂、溃疡。本组检查6例中发现4例有出血病变。尿毒症合并消化道出血原因复杂,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治疗,对基础病尿毒症治疗是关键。降低肌酐、尿素氮及体内其他代谢产物,有条件进行充分合理的透析 [3] 。有出血时应行无肝素透析。本组病例血液透析后肌酐水平下降,消化道出血停止。针对尿毒症合并的上消化道出血,仍主要以制酸治疗(选用 i或h 2 -ra),以降低胃酸。我们认为止血药的应用,因其多种凝血因子异常,应选用立止血、止血敏等。透析用肝素后而出血时,应注射鱼精蛋白对抗;输注新鲜红细胞和使用促红素,改善贫血及胃粘膜血液供应,加快粘膜修复。尿毒症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在积极纠正肾功能的同时,采用有效的止血措施是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沈清瑞.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48.
2 滕琰,赵岩.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后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异常改变.黑龙江医学,2001,25(10):734.
3 黄象谦.胃肠道疾病治疗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1996,1180.
(文由京东中美肾病医院肾衰组人员编辑、整理)
作者单位:443003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
(该文由京东中美
关键词:尿毒症
尿毒症合并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高,胃肠道病变广泛,是尿毒症的重要合并症,为尿毒症病人死亡原因之一。为进一步提高对合并症的治愈率,总结本院近10年来47例尿毒症合并消化道出血的诊治体会。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尿毒症合并消化道出血47例,男20例,女27例,年龄36~68岁,平均52岁,诊断慢性肾炎30例,肾盂肾炎8例,狼疮性肾炎4例,梗阻性糖尿病肾病2例。透析前出血37例,血液透析中或透析后发现出血10例。出血量24h低于500ml23例,500~1000ml14例,>1000ml10例。8例有出汗、心慌、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1.2 诊断 47例均符合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终末期)的诊断 [1] ,有明显呕血或/和黑便、便血,排除肝脏、血液系统及其他可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化验检验血肌酐<500μmol/l6例,>501~1000μmol/l18例,>1000μmol/l23例。全部病例有酸中毒,45例有不同程度电解质紊乱。
1.3 内镜和钡餐检查 45例行胃镜检查发现胃粘膜广泛糜烂、出血23例;溃疡20例其中复合性溃疡10例,胃溃疡6例,十二指肠溃疡4例;贲门粘膜撕裂2例。胃镜发现活动性出血10例,5例用药物喷洒止血,3例经微波止血,2例高频电凝止血,治疗后出血都能停止。6例行上消化道钡餐发现胃、十二指肠溃疡各1例。6例行结肠镜检查4例有肠粘膜糜烂、溃疡、出血表现。
1.4 治疗及转归 尿毒症合并消化道出血47例,除按尿毒症常规处理外,全部选用法莫替丁或洛赛克、立止血、止血芳酸、止血敏、维生素静脉注射,口服凝血酶或云南白药,透析者注射鱼精蛋白和输注新鲜血浆;10例在内镜下药物喷洒或电凝等止血。40例出血停止,2例死于大出血,5例自动出院。血液透析24例,10例在透析中出血,且为大出血5例。24例行血液透析后随血肌酐下降,出血停止。
2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