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病因】
甲族b组溶血性链球菌是引起肾小球肾炎最主要的细菌,甲族b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扁桃体炎、猩红热以后,蛔菌的抗原与人体内的抗体(免疫球蛋白)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即可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急性期,在病人血中可查到免疫复合物,用免疫荧光方法可以在肾小球基底膜上查到不规则的颗粒状沉积物(内含免疫球蛋白g、补体3、补体4、备解素等)。用电子显微镜检查可以看到这些免疫复合物呈驼峰状沉积在基底膜上。
除链球菌之外,其他细菌或病毒也可以引起肾小球肾炎,例如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肝炎病毒、流感病毒及霉菌、原虫等,都可以引起肾小球肾炎。上述细菌或病毒的抗原成分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即可形成炎症。其症状与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肾炎相似,只是症状较轻。
【临床表现】
(一)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一组病因不同,病理变化多样的慢性肾小球疾病。临床特点为病程长,病情逐渐发展,有蛋白尿、血尿及不同程度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于患病2-3年或20-30年后,终将出现肾功能衰竭。
1.前驱症状:患者并无急性肾炎或链球菌感染史,难于确定病因。 2.起病:方式不一,有些患者开始无明显症状,仅于查体时发现蛋白尿或血压高。多数患者于起病后即有乏力、头痛、浮肿、血压高、贫血等临床症候,少数患者起病急、浮肿明显,尿中出现大量蛋白,也有始终无症状直至出现呕吐、出血等尿毒症表现。
3.高血压:有不同程度高血压,多为轻、中度,持续存在。
4.尿的改变:是慢性肾炎必有的症状,尿量多数较少,在1000ml/日以下,少数可出现少尿,常伴有浮肿;肾小管功能损害较明显者,尿量增多,并伴有夜尿多,浮肿不明显,甚至出现脱水征象。
5.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有头痛、头晕、食欲减退、疲乏、失眠等,这与高血压、贫血、某些代谢及内分泌功能紊乱等有关。
6.贫血:与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致红细胞的分化、成熟、释放减少有关。
7.其它:常因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而出现心功能不全,尿中长期蛋白丢失,引起低蛋白血症。
有些患者可以浮肿、或高血压、或反复发作为其突出表现,临床上习惯将慢性肾炎分为普通型、高血压及急性发作型。但这三型不是绝然分开,常有重叠和转化。
(二)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 大多数病人在发病前一个月有先驱感染史,起病多突然,但也可隐性缓慢起病。
2.起病 多以少尿开始,或逐渐少尿,甚至无尿。可同时伴有肉眼血尿,持续时间不等,但镜下血尿持续存在,尿常规变化与急性肾小球肾炎基本相同。
3.水肿 约半数病人在开始少尿时出现水肿,以面部及下肢为重。水肿一旦出现难以消退。
4.高血压 起病时部分病人伴有高血压,也有在起病以后过程中出现高血压,一旦血压增高,呈持续性,不易自行下降。
5.肾功能损害 呈持续性加重是本病的特点。肾小球滤过率明显降低和肾小管功能障碍同时存在。
【病理说明】
慢性肾炎的病理改变是两肾弥漫性肾小球病变。由于慢性炎症过程,肾小球毛细血管逐渐破坏,纤维组织增生;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形成无结构的玻璃样小团。由于肾小球血流受阻,相应肾小管萎缩,纤维化,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浸润。病变较轻的肾单位发生代偿性肥大;在硬化的肾小球间有时可见肥大的肾小球,一般可有如下几种类型:①系膜增生性肾炎;②膜增殖性肾炎;③局灶增生性肾炎;④膜性肾病;⑤局灶或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由于病变逐渐发展,最终导致肾组织严重毁坏,形成终末期固缩肾。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的病理改变是肾脏体积可较正常增大,病变主要累及肾小球。病理类型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通常为弥漫性肾小球病变,以内皮细胞及系膜细胞增生为主要表现,急性期可伴有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病变严重时,增生和浸润的细胞可压迫毛细血管袢使毛细血管腔变窄、甚至闭塞,并损害肾小球滤过膜,可出现血尿、蛋白尿及管型尿等;并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因而对水和各种溶质(包括含氮代谢产物、无机盐)的排泄减少,发生水钠潴留,继而引起细胞外液容量增加,因此临床上有水肿、尿少、全身循环充血状态如呼吸困难、肝大、静脉压增高等。肾小管病变多不明显,但肾间质可有水肿及灶状炎性细胞浸润。
【治疗情况】
本病治疗以休息及对症为主,少数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例应予透析,待其自然恢复。不宜用激素及细胞毒素药物。
一、一般治疗 肉眼血尿消失、水肿消退及血压恢复正常前应卧床休息。予低盐(<3g/d)饮食,尤其有水肿及高血压时。肾功能正常者蛋白质入量应保持正常(每日每公斤体重1g),但氮质血症时应限制蛋白质摄入,并予高质量蛋白(富含必需氨基酸的动物蛋白)。仅明显少尿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例才限制液体入量。
二、治疗感染灶 从前多主张病初注射青霉素(过敏者更换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0~14d,但其必需性现有争议。反复发作的慢性扁桃体炎,待肾炎病情稳定后(尿蛋白小于(+),尿沉渣红细胞少于10个/高倍视野)可作扁桃体摘除,术前、后两周需注射青霉素。
三、对症治疗 利尿、消肿、降血压。常用噻嗪类利尿剂(如双氢氯噻嗪25mg,每日2~3次),必要时才予利尿剂如呋塞米20~60mg/d,注射或分次口服。利尿后高血压值仍不满意时,可加用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啶20~40mg/d,分次口服或血管扩张药如肼酞嗪25mg,每日3次。但保钾利尿药(如氨苯蝶啶及安体舒通)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少尿时应慎用,以防诱发高血钾。
四、中医药治疗 本病多属实证。根据辨证可分为风寒、风热、湿热,分别予以宣肺利尿,凉血解毒等疗法。本病恢复期脉证表现不很明确,辨证不易掌握,仍以清热利湿为主,佐以养阴,但不可温补。
五、透析治疗 少数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有透析指征时,应及时给予透析(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皆可)。由于本病具有自愈倾向,肾功能多可逐渐恢复,一般不需要长期维持透析。
【预后情况】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预后
绝大多数患者于1-4周内出现利尿、消肿、降压,尿化验也常随之好转。血清c3在4-8周内恢复正常,病理检查也大部分恢复正常或仅遗留系膜细胞增生。但少量镜下血尿及微量蛋白有时可迁延半年至一年才消失。仅有小于1%的患者可因急性肾衰竭救治不当而死亡,且多为高龄患者。本病的远期预后各家报道不一,但均认为多数病例预后良好,可完全治愈,约6%-18%病例遗留尿异常和(或)高血压而转为慢性,或于“临床痊愈”多年后又出现肾小球肾炎表现。一般认为老年患者,有持续性高血压、大量蛋白尿或肾功能损害者预后较差,散发者较流行者预后差;肾组织增生病变重,伴有较多新月体形成者预后差。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预后
慢性肾炎病情发展快慢,与病因、病理类型,机体的反应性及医疗监护等条件有关。慢性肾炎可因医疗监护不当,反复急性发作,经2-3年即进入肾功能衰竭期,有些患者的病情比较稳定,历经20-30年后才发展成肾功能衰竭。